镇平马庄:豫西南的“小延安”
作者:  王喜元 王志鹏

豫西南的“小延安

——访原豫西南地委机关所在地县马庄小学

王喜元  王志鹏

盛夏时节,我们一行参观了原豫西南地委(工委)机关所在地的县马庄小学

马庄小学位于镇县马庄乡马庄村创办于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学校董事会董事长为马庄村人、自治派贾宋区区长启宇,马庄村开明士王荣校董。

1935年至1936年抗战前夕,启宇长子冕南介绍,聘请李广西黄移民等思想进步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到学校高年级教师。他们到校后,既抓教学质量,又抓学生品德教育,结合语文教学,讲述鲁迅、高尔基文豪的作品,还给学生讲革命形势红军长征的故事,传播革命思想

1937年抗战爆发后的暑假,在外地读书的学生回马庄,利用学校作为抗日救亡宣传的地,宣传抗日救亡主张。1938年开沦陷。是年秋四小迁到马庄小学1939夏,事变,日寇西犯,南阳镇平日益危机,开封四小继续西迁。

此时,马庄小学处于校长又无教务主任的困境,于是经过地下党组织研究决定聘请中共地下党员王聆音到马庄小学校长(到任后,组织决定让其担任中马庄地下区委书记)。聆音到任后聘请进步青年常峥华任教务主任从此马庄小学成为中国地下组织的一个联络点。

1940年夏,国民党反动派策划了“竹沟事变”,反动气焰日益嚣张当时中共豫西南地委机关设在镇县石佛寺镇——伏牛山区丝绸集散地。抗战初期,开封师范等五所学校又都迁入石佛寺,进步师生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影响越来越大致使国民党反共分子叫嚷“石佛寺是共产党的窝子”。在这种情况下,上级党委决定中共豫西南地委机关从石佛寺迁到马庄小学

当时因开封四小迁走,马庄小学缺乏教师。地下党组织利用这一有利时机,由王冕南通过其父亲的关系,介绍中共豫西南地委书记陈化名陈俊峰)和他的妻子刘建文副书记刘清源(化名刘曾三)和他的妻子黄静之( 现名王建农)到马庄小学任教同时,聘请樊熙亚(樊道源)象林(刘显三)何子俊(何剑秋,中共镇平县委宣传委员)骏远等中共地下党员到任教13名教师中,9名是共产党员,两名是进步青年,一个炊事员也是地下党员。自此,中共豫西南地委(工委)迁移到马庄小学展开工作

教师们在中共豫西南地委和当地党组织领导下,善于利用公开活动的机会做革命宣传工作1941年元旦和春节。教师们利用戏曲形式,宣传抗日救亡主张。校董王荣向一位开明人士,经常请陈俊锋曾三王聆音等地下党和进步教师到家中做客,把的家庭变成了地委机关的“隐蔽所”。一有反常情况或可疑人员入校,地委领导们就到王荣向家中暂避。地委领导每次避到王家,王都千方百计生尽办法诚心实意进行掩护,使党组织没有受到任何破坏和损失

19412月,日军侵犯南阳,豫西南地委研究了镇平一旦沦陷,即拉起武装,以晁陂为中心区,在北部山区开展游击战争的问题。这时,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干部徐力行到镇平,与地委副书记刘清源接头,传达省委关于准备在伏牛山区举办武装干部训练班,开展反摩擦斗争,要派那些在地方上不能隐蔽的干部前往学习的指示,镇平县委遂派张侠先人前往,积极筹备。

19412月,中共中央截获了国民党顽固派企图破坏河南地下党组织的电报,决定组织撤退河南党的干部。随之,中共河南省委交通科长杜远征先后在4月、6月、103次到到马庄,制订方案,组织撤退,有的到新四军军部,大部分奔赴延安。至1942年,镇平县委先后撤走的党员达40余人。

中共豫西南地委在马庄小学期间,发展了一大批地下党员,培养了一大批进步爱国青年,留下部分地下党员继续开展工作,之后又发展了王冕南、王率南、王和南、王肃南、王恩极、王俊元等百余地下党员。他们成为当时马庄片区抗日的火种,以农村小学为阵地,宣传发动组织学生和农民宣传抗日救亡、抗战图存的道理。

马庄小学不仅在白色恐怖时期收留、隐蔽、保护了豫西南地委(工委)和地下党员,也发展壮大了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同时为祖国的抗战和解放事业输送了一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不愧为豫西南的“小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