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百岁老兵”深藏功名70载
本报记者陈琼
通讯员刘剑飞 朱先浩
在西峡县在双龙镇河南村,提及汪全生和汪全德两兄弟,可谓无人不知,人人都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这两位近百岁的老人,一位参加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一位参加过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战场上,他们英勇杀敌,解放后,他们却深藏功名,回到家乡当农民。
八一建军节来临,8月1日,汪全生和汪全德兄弟俩的家又热闹起来,人们纷纷前来探望这两位“百岁老兵”,聆听他们的故事。
保家卫国
兄弟俩齐上战场
汪全生与汪全德是叔伯弟兄,二人从小一起长大,亲眼目睹了穷苦群众的悲惨命运,亲身感受着生活的艰难,他们从小就抱定了参军入伍的梦想。
汪全生,身份信息显示其出生于1923年10月22日,其个人口述已年满百岁,1948年3月加入中原人民解放军。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后,汪全生奔赴前线,在东北战场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
“那雪多深哪,人在雪地里冻得受不了。”时至今日,汪全生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的战争环境。在战场上,他不怕牺牲,克服严寒,奋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后,汪全生所在的部队转战徐州参加了淮海战役,在一次抓捕俘虏的过程中,他的左臂被子弹贯穿,不得不离开前线转入后方治疗,后退伍回到家乡继续治疗。
1952年9月,气数将尽的日军侵入西峡,负隅顽抗,做最后的挣扎。回到家乡的汪全生难忘军人本色,带伤投身战斗,发挥在战场上的英勇献身精神,多次参加战斗,对日军进行猛烈阻击。
汪全德也是一名退伍老兵。1949年12月,20岁的汪全德离开妻儿参军入伍,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被分配在重机枪连。在战场上,汪全德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战斗真是惨啊,我们重机枪连负责压制火力,那子弹就在耳朵边飞来飞去……”提及当年的战争场景,汪全德依旧历历在目。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汪全德转入河北保定在部队上从事后勤保障工作。
深藏功名
回家乡当农民
退伍回到家乡后,汪全生和汪全德不约而同地深藏功名,默默无闻地过起了农民的日子。他们和普通农民一样,每天早出晚归,辛勤耕作,那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事迹逐渐沉寂在记忆里。只有那压在箱底的纪念章在诉说着曾经的烽火岁月,在证明着他们是一名参战老兵。
汪全生结婚后,有了两个女儿。可是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他一家的生活过得异常困难,没吃没喝,还要遭受疾病和灾害的威胁,没多久,两个一岁多的女儿在“吃食堂”时期先后饿死。但是汪全生咬紧牙关,努力养活全家,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
汪全德退伍回到家乡后,为人低调,不善言辞,很少提及战场上的事情,只是留在胳膊里的子弹时常隐隐作痛,仿佛在提醒着他曾经是一名军人。日常生活中,老人比较关注政治和军事,喜欢看战争题材的电视剧,尤其是看到抗美援朝的信息时,显得十分激动。
心怀感恩
让老兵感受党的温暖
2016年,西峡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寻找老兵、慰问老兵活动,汪全生和汪全德的经历才浮出水面。
西峡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随机对他们展开了结对帮扶,每年都上门慰问,看望两位老兵,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状态,并聘请双龙镇河南村退伍军人王洪僚为退役军人服务联络员,专门负责照顾老兵的日常生活。
王洪僚每天都会到汪全生家“打卡”探望,每次都会带去馒头、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帮助他收拾房间。汪全生听力不好,王洪瞭就扯着嗓子对着他耳朵喊,问他还有什么需要,每次交谈完,王洪瞭的嗓子总要疼上一天。“老人年轻的时候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拼过命,我们应该心怀感恩,照顾好老人的晚年生活是我的责任。”王洪僚的话语中充满着自豪。
汪全生和汪全德是参战老兵的消息在当地不胫而走,也引起附近村民的关注和敬仰,72岁的陈凤英就是最热心的一位。得知汪全生参加过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主动参与到照顾老人的行列中,经常帮助老人拆洗被子,清洗衣服等,把老人打扮的干干净净。受汪全生事迹的影响,去年她还动员21岁的孙子参军入伍。
“我们对全县退役军人实施分类帮扶,对汪全生和汪全德这样的高龄老兵,结合实际,制定方案,实施精准帮扶和关爱,聘请了专职的联络员进行常态化服务,让他们都能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西峡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吕文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