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纹铜禁、王子午升鼎、王孙诰编钟、青铜神兽……一涨一落间,“国之重器”惊艳世人——
浩渺丹江,讲述千年楚地文明
本报记者 李金玺 全媒体记者 陈菲菲
淅川古称丹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和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楚人以丹阳为起点,取威定霸于春秋战国,开疆拓土,一路南征,先后统一50多个小国,成为南方霸主,并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
就在今年,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将以淅川下寺、和尚岭、徐家岭楚墓群为主的“淅川丹江口楚墓群”申报参评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淅川丹江口楚墓群位于淅川县仓房镇,是目前已发掘的时代最早的楚国贵族墓。上世纪70年代以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共发掘清理春秋战国墓葬、车马坑等1000余座。在丹江水的一张一落间,在考古人争分夺秒的抢救性发掘中,云纹铜禁、王子午升鼎、王孙诰编钟、克黄升鼎、青铜神兽等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得以重见天日,惊艳世人,记载着楚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着中华民族文明的源远流长,也唤醒着世人对古代文明的记忆……
浩渺丹江,考古人的“天堂”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成通水,使南北共饮一江水成为现实;因这个世纪工程,淅川这块神秘的土地成为中国考古史上永远被铭记的地方。
1952年,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被第一次提出。1953年,北京的考古专家在淅川丹江源头附近进行考古发掘,为丹江口水库建设做前期铺垫,拉开了丹江口库区淅川区域文物保护大幕。伴随着丹江口水库的建设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规划与实施,文物工作者在这里前后进行了历时60年的考古发掘,累计投入考古专家数千人,参与的考古队达上百支,遗址、墓葬等遗存涉及新旧石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等众多时(朝)代,出土文物累计十余万件,发掘的众多古墓、遗迹、城址,及出土的珍贵文物数量之巨大,在中国考古学史上罕见,其中的一批珍贵文物更是改写了中华文明史的记载,也充分展示了南阳作为文物考古大市的历史、学术地位,淅川丹江口库区因此被考古专家们誉为“考古天堂”。 文物专家徐光冀曾指出,丹江口库区文物的发掘,对研究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过渡区域的古文化地域特点、中原古代文明、探究楚文化渊源及发展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水库消落,“冲”出“国之重器”
淅川下寺春秋楚国墓群是一个春秋中晚期的楚国贵族墓群,位于淅川县丹江口水库西岸的仓房镇下寺东沟村。1977年夏天,河南省西南部大旱,淅川境内的丹江口水库因旱情严重开始枯竭。随着库水的消落,淹没于库区多年的龙山得以露出水面,一批古墓被冲出。调查发现,这个小小的龙山山脊中部竟有序地分布着春秋古墓大小24座,另外还有8座小型汉墓。于是,文物部门决定利用枯水期开始对墓葬群进行抢救性发掘。1978年,河南省文物部门对淅川县下寺岭楚国贵族墓葬群进行发掘,出土了青铜礼器、乐器、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玉饰、骨器、料器等器物6000余件,其中包括王子午升鼎、云纹铜禁和王孙诰编钟等国之重器。这次考古发掘震惊了考古界。
云纹铜禁,庄严瑰丽,造型奇特,铸艺巧夺天工,霸气自然天成,是我国最早的失蜡法工艺铸造的青铜器之一,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永久不准出国(境)展览的珍贵文物。铜禁通高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为长方体,铜禁的中心光滑平整。整体由三层粗细不同的铜梗互相套结,纤细精致,通体镂空透雕云纹。十二条龙形附兽昂首鼓腹翘尾,头顶的冠饰与两旁的角饰都是浮雕透孔云纹,兽尾插着尾花。禁底有12个龙形兽支撑着禁身,挺胸凹腰。在此之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失蜡法铸件是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的铜盘尊,而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到公元前552年以前。
王子午升鼎,共七件列鼎,现藏于河南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处。王子午升鼎通高62厘米,口径62.3厘米,腹径64厘米,足高22.7厘米,侈口,立耳外撇,束腰,鼓腹,平底,兽首蹄足,器身有六条怪兽,昂首卷尾,攀缘附壁,器表装饰浅浮雕蟠螭纹、窃曲纹和垂麟纹。内壁及底部,铸有铭文14行84字,大意为,王子午自铸铜鼎,以祭先祖文王和盟誓,我施人民以德政,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孙后代以我为准绳。“王子午”,即文献所载楚庄王之子,字子楚,楚康王时为令尹。铭文用鸟篆书写,鸟篆书体是当时一种图案性很强的字体,有中国最早的“美术字”之誉,在中国汉字形体学和书法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王子午升鼎造型精美合度,气宇轩昂,其刚健挺拔的姿态,繁缛生动的装饰,反映出楚文化特有的艺术之风,是已知春秋中晚期最具有楚国风格的典型铜鼎。六条怪兽采用失蜡法铸造而成,具有很高的艺术与科学价值。鼎内鸟篆铭文,有明确的人名和纪年,为研究楚国历史文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王孙诰编钟,由26件甬钟组成,形制相同,大小递减,钟体上均铸有铭文,全篇共有113个字,大意为王孙诰为款待楚王、诸侯及父兄等宾客铸此编钟,以求康乐万年无期。这套编钟音色优美,音质纯正,音域跨越四个半八度,与小提琴的音域相当。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春秋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广、音色最好、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至今仍可演奏。
淅川下寺楚墓群的发掘是丹江流域大规模发掘楚墓群的开始,从这以后,一座座贵族墓地的发掘,一件件惊世文物的出土,让考古学界、史学界重新开始审视楚文化,开始把寻找楚文明的目光投向了这里。
座座古墓,讲述楚地文明
1989年秋,在下寺楚墓群的发掘结束10年后,丹江水库再度因干旱大面积缩水,下寺楚墓群东400米的一些古墓葬露出水面,这便是后来发掘的和尚岭、徐家岭楚墓群。
和尚岭与徐家岭楚墓,是继下寺楚墓之后我省发现的最大一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墓群,199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墓内出土的克黄升鼎、曾太师奠鼎、卷云纹填漆鼎、鸟嘴兽纹鼎、画像铜壶、仲姬敦、镇墓兽座等大批精美青铜器及其铭文,对研究楚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楚都丹阳的研究,楚国与周围各诸侯国的关系,当时的礼乐制度以及古文字书法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尤其是克黄升鼎,造型古朴,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楚式升鼎,可作为春秋中期楚式升鼎的标型器;卷云纹填漆鼎,在阴刻细线卷云纹等纹饰内填满黑漆,并打磨光亮,这种工艺十分少见;画像铜壶器表饰满铸造时镶嵌上去的七层红铜画像,每层又分数组,既有展翅欲飞的凤鸟,头上有角、双手似翼的仙人,还有凶猛的老虎,奔跑的山羊等,整个画像布局严谨,左右对称,栩栩如生。
在徐家岭楚墓众多的遗物中,以青铜鼓架——神兽、画像敦和许多带铭文的青铜器最为重要。尤其是一对青铜神兽,头上六龙探首,分向不同方向,张口,吐舌,颈、身、尾为虎的造型,龟足。兽身脊背正中铸一方座,座上又有一怪兽作直身欲搏状。其口内更衔一龙,头上有三个角,吐舌,躬身。神兽身上镶嵌绿松石,组成飞龙、凤鸟、虎及涡纹图案。青铜神兽由多个部件组成,可进行拆装,且部件之间对接紧密。其铸造工艺水平之高,可谓既集先秦传统铸造工艺之大成,制作精美,独具一格,实乃罕世精品。
在和尚岭、徐家岭楚墓中还出土有3套铜钮钟和3套铜镈钟,其中和尚岭M2出土的钮钟和镈钟上有纪年铭文。这些为音乐史的研究也提供了珍贵资料。
2006年,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建设,又在徐家岭发掘了3座楚国贵族墓葬。其中一“甲”字形墓葬,葬具为一椁重棺。两具殉人分别葬在陪葬棺内;随葬品有青铜器、玉石器、木器、骨器、陶器和铅器等,铜礼器组合基本完整。其中1件小口鼎铸有49字,涉及岁星纪年。根据岁星纪年推算鼎的铸造年代为公元前507年,证实了楚国在春秋时期用岁星纪年的事实,这是我国发现的唯一一件有岁星纪年的实物,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一座座楚墓的发掘,一件件稀世珍品的出土,让这片土地充满了楚风的神秘魅力。仅2006年以来,考古部门在丹江口库区就发掘了数千座楚墓,如徐家岭楚墓、东沟长岭楚墓、吉岗楚墓、大石头山楚墓、毛坪楚墓、裴岭楚墓、熊家岭楚墓、郭庄楚墓、马川楚墓等,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为豫西南地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亦为楚都丹阳淅川说提供了有力佐证。
2500年前,楚文化似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中原大地上,折射出神秘而美丽的光晕,透出丝丝灵气,哺育和鼓励了一代代楚地人,生生不息,奋斗不止,在时空的流转中创造出惊世文明……
铜神兽
小口铜鼎铭文拓片
云纹铜禁
徐家岭楚墓出土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