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南阳今年这么干
7月27日,南阳市召开“开局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南阳市乡村振兴局介绍了该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关工作开展情况,并就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美丽乡村入画来 全媒体记者 张玲 摄
未来农村建成啥模样
按照南阳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实现更大突破、走在全省前列,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长效机制逐步完善,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新的绝对贫困,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农民平均水平,脱贫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到2035年,脱贫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在促进全市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今年以来干了啥
“四提四稳”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在全市集中开展了以“提升监测帮扶力度稳脱贫、提升带贫产业就业质量稳务工、提升‘四集中’兜底水平稳保障、提升扶贫车间效能稳运行”为主要内容的“四提四稳”专项行动,经验做法受到省领导肯定。
全市新识别“三类户”11756人,实现了“三类户”监测帮扶对象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强化产业就业等帮扶措施,加强“政康保”“政福保”“防贫保”等政策落实,持续解决监测对象因病、因灾致贫返贫问题。
扶贫车间、扶贫产业基地“稳生产”,确保了扶贫车间零闲置、带贫项目零停滞,持续发挥吸纳就近就业增收效能。
“四集中”兜底保障机构规范运营,符合兜底保障人员“应兜尽兜”,全市1430家“四集中”机构兜底保障10.2万人。
分类摸清十类特色村(乡镇)底子
今年以来,南阳市对标河南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立足南阳实际,对南阳市十个类型特色村(乡镇)进行排查摸底。在摸清底子的基础上,市乡村振兴局正逐类分析、分类造册,因村规划,为下一步全面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打好基础。
十类村(乡镇)分别是:1112个脱贫村、97个“四美乡村”、17个“美丽庭院示范村”、61个移民村、15个省定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组织部门扶持的484个集体经济发展村、商务部门扶持的农村电商示范村、财政部门扶持的83个“美丽乡村”、发改部门审批的88个“千万工程示范村”、旅游部门扶持的30个“特色农文旅示范村”。
破解扶贫资产“如何管得好”难题
加强扶贫资产管理、保证持续发挥扶贫效益,是南阳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一项重要举措。
南阳市乡村振兴局先后在镇平、桐柏等县召开现场交流会,围绕扶贫资产“谁来管、怎么管、如何管得好”的问题,明晰扶贫资产管护责任,全面开展资产清查、确权登记、管护运行等后续管理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确权11.17万个扶贫项目资产,涉及资金规模169.03亿元,占应确权资金总额的95.4%,确保扶贫项目资产发挥较好效益。
培训乡村干部提高政策水平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在全市乡村振兴系统组织开展“讲转提”学习教育,同时,对乡村干部特别是今年乡村换届新上任的乡村干部和驻村干部进行政策培训,共组织培训46期9291人次,实现了对新选派驻村干部和新上任乡村干部的全覆盖。
农民兄弟还关心啥
脱贫地区咋提升发展
持续提升产业就业服务水平,帮助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脱贫群众稳定就业增收。
科学编制村庄规划,为下一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打好基础。按照“城郊融合类、拓展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整治改善类、搬迁撤并类”五种类型,选择一批示范村,科学编制规划,先行先试,示范引路,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
农村低收入人口咋帮扶
南阳市将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从以下四方面搞好常态化帮扶。
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返贫致贫风险点及时发现、即时帮扶。
落实社会救助政策,应助尽助,落实农村低保、五保补助标准,逐步缩小城乡困难群众救助标准差距。
持续落实“政康保”“政福保”等惠民政策,应保尽保,确保医疗保障可持续。
继续抓好“四集中”兜底保障,应兜尽兜,切实解决农村特殊困难群众生活困境。
下半年重点要干啥
突出防返贫监测等工作重点。持续抓好“四提四稳”专项行动、反馈问题整改等成果巩固工作,加强暗访督查,搞好动态监测帮扶,消除各种问题隐患,千方百计增加收入,把巩固脱贫基础工作做得更牢。
厘清行业部门工作职责。深入研究学习国家、省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逐步厘清行业部门的职责任务,明晰相关责任,出台市级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加大驻村干部派驻力度。积极会同市委组织部,把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乡村振兴任务重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等四类村作为重点,加大选派或轮换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力度,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全媒体记者 于晓霞)
云悦读
编辑:徐冬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