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庄镇岔股路村的故事
作者:龚广涛
龚河村北卧一岗,伏牛余脉风水旺,笔直官道南北亘,蜿蜒乡路东西长。右接安皋左紫山,上通河洛下宛襄。钦堂叉口建草棚,舍茶小憩美名扬。
清朝康熙年间,山东淄博蒲家庄有个聊斋先生,名字叫蒲松龄。为了写好一部《聊斋志异》小说,曾在家乡路旁搭一草棚,烧上茶水,不断供路人休息喝茶,不收费用。但茶后需收集一个故事,用搜奇索异素材创作巨著。
二百年后的晚清咸丰年间,南阳龚河村北的黄土岗上,也曾搭过草棚,烧过茶水,供路人歇脚喝水小憩。但从不收取分文,别无它求,纯粹一种自愿行为。这个供茶者不是别人,他就是龚河三元族人龚钦堂先生。
龚钦堂,清朝咸丰年间人,龚河三元公第十代世孙。家庭比较殷实,村北岗上,有一部分田地,距村子太远,为了便于管理,就在田地旁修建草房数间,安家于此,日子过得比较悠闲。耕作之余,喜欢在草房东边南北官道旁的几棵老槐树、老楝树下看几本古代旧书,练几腔河南坠子,唱几句南阳曲子,经常和南来北往,东去西回的路客聊上几句。时日久之,常过的路客和官府差人总要在此休息片刻,拉上一段家常,讨要一杯水喝,龚钦堂都乐意相助。
龚钦堂,孩童时期曾在龚河东庭书院读书学习,受过先生教育,是一位落第秀才,当属知书达理之人。他深知龚河村向北至谢庄村数公里地,官道东边无一村庄,官道西边,虽有两个小村,但离路边较远,路人歇脚,寻水解渴确实不易。他看到草宅旁边东西南北岔路位置较好,适宜路客中途休息。所以,就决定在草宅岔道边搭上草棚,摆上桌椅,放上茶水,一年四季,供路人免费饮用,不收取任何回报。这种行为,按照古时说法,就是一种舍茶行为。他自己认为,力所能及,与人方便,善莫大焉。
舍茶是一种善举,一旦开舍,常年不辍。
龚河村北黄土长岗,即是当今龚河至谢庄镇政府十几里间海拔最高的位置。此处建房,上风上水,尽得好位。但用水问题,始终困扰着龚钦堂。因为地势高,水位深,打了数口水井均以慢慢干枯而废弃。
为了保证人畜用水,龚钦堂在草宅西边沟壑上修了一条堤坝,坝周广植灌木,花草竹苇,雨季蓄水成塘,水质清淳甘甜。堤坝旁边挖一深井,填上细沙,利用塘堰渗水,保证用水无虞。
风调雨顺之年,龚钦堂在这个无名草宅之地,日子过得春风得意,其乐无穷。但是遇到旱年,塘水干涸,用水又成问题。为了舍茶不断,龚钦堂起早贪黑到草宅西边的大庙村,郭油坊村去担水储存,保证茶水供应。从未因缺水而中断舍茶,就这样,一舍就是三十年。
岔股道上,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熙熙攘攘。
春夏秋冬,花开花落,周而复始。
不知那一天,南阳府翩翩两骑蓝翎戴官差北上南召公干,在此下马小憩喝茶,说起草宅无名,挺遗憾的。茶水之间,两位官差告诉龚钦堂,“你在此岔股道上舍茶多年,此处就叫茶股路吧”!
未几日,两位差人又过此处,茶毕,从公文袋中取出一面青底白边长方牙子旗,上书,茶股路三字,字的下边,有一个大大的茶子。龚钦堂欣然接受致谢。并用竹杆撑起立于官道旁,从此,草宅就落下茶股路村的美名。
时代变迁,岁月沧桑,解放后,土地改革时,上级认为此村在东西南北岔股道上,定名为岔股路更为贴切。茶股路村的名子,经过几代人千呼万唤,读音不变,文字变了,但岔股路的茶水依旧飘香。
龚河三元后人相信,不管上天岁月如何轮回,不管大地春秋如何迭易,但茶股路这个故事永远不会改变。
这真是:
一道长岗本荒凉,十字路口人脉旺。楝槐蔽掩赤日短,车马联谊皎月长。草棚陋简遮风雨,粗茶淡泊散茗香。上天催生茶股路,彩锦标旗永飘扬。
编辑:陈冉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方城县:鏖战独树镇主题原创歌曲《红岗》MV正式发行
下一篇:减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