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秘闻拟用稿)
电影《英雄儿女》的主题歌《英雄赞歌》
讴歌舍身卫国的英雄精神
(《天津日报》2021年07月19日)
电影《英雄儿女》的主题歌《英雄赞歌》从20世纪60年代传唱至今,一直流光溢彩。这首不老的红歌气势磅礴,寄托着中华儿女不变的英雄情怀──崇尚英雄、致敬英雄,他们的光辉事迹和不朽精神,是激励我们一代代中国人前行的强大力量!
影片改编自巴金小说
《英雄儿女》是一部优秀的军事题材影片,与其主题曲《英雄赞歌》相关的剧情引人入胜、感人深思:英雄王成舍身忘我紧握爆破筒、拿起步话机对着我军炮兵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与敌人同归于尽壮烈牺牲的经典画面,已经定格成了穿越几代人时空的永恒印记。
《英雄儿女》这部电影的源起,与享誉中外的著名作家巴金有关。1952年,中国文联组织以巴金为组长的创作组赴朝鲜体验志愿军的生活,准备创作一批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文学作品,巴金选择志愿军某团六连作为体验生活的地点。在7个多月的生活中,巴金与战士们吃住在一起,甚至不顾生命危险到前线采访。从朝鲜战场回来后,巴金满怀激情创作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保卫和平的人们》《明珠和玉姬》等作品。巴金原本还想创作一部中篇小说,但之前一直没有落笔,直到1961年,经过3年酝酿与创作,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问世。小说在《上海文学》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看到后,拍案叫绝,立即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成电影。
长春电影制片厂立即组成《团圆》创作班子,时任总政文化部处长的毛烽与该片导演武兆堤负责剧本的改编。毛烽与武兆堤二人研究商量决定,要推陈出新,不以单纯的战斗情节为军事题材惯有的表现手法,而是将人物感情戏作为整个剧本的灵魂。这样塑造出来的英雄形象不但勇猛高大,而且有血有肉,更真实可信,更能引动观众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经过20多天的努力编写,《团圆》剧本顺利打造出来,并且把名字改成了《英雄儿女》。随着电影的公映,人们仿佛又回到了那弥漫着硝烟的战场,英雄们栩栩如生的身影又浮现在眼前,勾起了无数的记忆,而电影的主题曲《英雄赞歌》也迅速风靡全国。
词曲作家珠联璧合
当时,电影主题歌的创作任务落在了毛烽与作曲家刘炽身上,最终是词作家公木和曲作家刘炽精心合作而成。歌曲的创作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之前,刘炽已给抗美援朝题材电影《上甘岭》创作过歌曲,且受到一致好评。可他对是否接下这个新任务有些犹豫,很担心超越不了《上甘岭》的业绩。后来,在主管辽宁文艺工作的周桓大力鼓舞下,他决定接受这一挑战。
最初,毛烽绞尽脑汁,几稿下来,也没能写出自己中意的歌词。为了尽快找出符合此曲的词作者,导演武兆堤费尽心思,与刘炽、田方等人一起找到时任吉林大学中文系主任、曾创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词的公木。
为了表示重视,电影摄制组特意将公木安排居住在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小白楼”里,目的既是离剧组近些,可以零距离感受剧情,尽快真切地获得创作灵感,又是为了赶时间,让创作的时限更短些。公木请武兆堤详细介绍了《英雄儿女》的主题思想、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又征求了刘炽的意见。送走客人后,他便迅速进入构思创作境界,聚精会神、快马加鞭地寻找切入点。据影片中王芳的饰演者刘尚娴回忆,当时编剧毛烽和导演武兆堤为《英雄赞歌》写歌词,找到了公木先生,先把没有最后剪辑的电影毛片给他看,之后他钻进长影招待所住了一夜,没几天就拿出了“烽烟滚滚唱英雄”。
刘炽看了歌词后,连声叫好。此前,刘炽已经认真地翻阅了电影剧本,很快喜欢上《英雄儿女》的故事和王芳、王成的形象,他们的音容笑貌也渐渐清晰起来。
然而,拿着公木写出的歌词,刘炽并未马上动手谱曲,而是拉着一圈朋友打起了扑克。这是刘炽创作的一个特点,他的创作灵感常常在娱乐时突现闪现。果然,打着打着,正当大家打在兴头上时,刘炽突然把牌往桌上一扔,回家谢绝一切打扰,一遍遍地读着歌词,渐入佳境文思泉涌,在激情迸发中创造出一个经典曲谱。歌词已然谱完,但他总觉言未尽、兴正浓,好像还需一个高潮方能完美升华尽兴。情之所至,他顾不上去找公木,自作主张地为每一段续上了概括英雄精神的副歌歌词:“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这样重章迭咏处理的表现手法,循环往复,荡气回肠,更能深化歌曲的主题,增强有效的感染力,添加强烈的震撼力。谱曲中,刘炽还根据影片的内容和歌词的特点,将叙事与抒情的旋律有机统一起来。叙事部分由女声领唱,抒情部分(即副歌)采用合唱。
作为影片《英雄儿女》的主题曲,《英雄赞歌》通过在故事内外空间的巧妙处理,使之具有动人的魅力,从而流传甚广。
主歌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了英雄壮举,讴歌了英雄的伟大精神。后两句音程的跳跃和全歌最高音的行进,着实是激情难抑的表现。
在此基础之上,转入副歌“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这个唱段呈现大气磅礴的颂歌气质,与前面民谣风格的曲调构成鲜明的对比,并助推歌曲达到高潮处。由此,那种对英雄无比崇敬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抒发。这一问一答形式的两句,高度概括和有力升华了歌曲的主题和旋律。公木听了歌曲后也认为刘炽续得非常精彩。以后的歌唱者,每逢唱到副歌部分时,无不觉得酣畅淋漓,感情至此像火山找到了一个喷射口一般。
电影《英雄儿女》中的插曲《英雄赞歌》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影片在全国公映后,在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王成的名字和《英雄赞歌》随之响遍全国。
原唱曾经鲜为人知
影片中《英雄赞歌》的原唱是谁,数十年来一直鲜为人知。当时,词曲完成后,毛烽找到空政歌舞团的独唱演员张映哲来唱这首歌。张映哲,辽宁省抚顺市人,1947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文工团合唱队队长、副团长等职。她较擅长演唱风格豪迈奔放、气势磅礴的歌曲,演唱的毛主席诗词深受群众喜爱。
当张映哲接到通知让她为电影《英雄儿女》录制插曲时,虽然她很喜欢这首歌,可是因忙于准备出国演出,同时也听说有很多人都在准备录制这首歌,就对这件事没有太上心。后来,其他演员都录完了这首歌,有关部门才通知她去录音。在录音棚连续录了两遍,张映哲的演唱都无法进入理想的状态,于是她在录音间隙提出不录了。在场的毛烽及时鼓励她说:“你一定要唱好,你一定能唱好!”并给她讲这部电影里的感人剧情,以启发她进入特定情境的演唱状态。张映哲虽未到过战场的最前沿,但作为军人她曾在前线搞过战勤,对战争并不陌生。经毛烽半个多小时的讲解点拨,张映哲的情绪被激活了,很快找到了感觉。她用心酝酿揣摩,终于令人满意地录制完毕。由于当时反对个人“成名成家”,张映哲的名字未上电影字幕。但她那充满深情、正气浩然的正能量歌声,就像是能够穿透心灵,深深地唤醒大众崇尚英雄的纯粹激情,令人难以忘怀。
影片中有一场戏是王芳为战士们演唱《英雄赞歌》。在开拍前两天,张映哲演唱的这首歌刚送到剧组。王芳听了一遍又一遍,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正式开拍时,扩音器将这首歌的音量播放得很大,使她倍感歌曲的气魄。她回忆说,张映哲演唱的这首歌很深情,底气很足,也很有感召力,对自己是个激励。在拍摄中她看到战士们听得非常入神,完全被张映哲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
张映哲出国访问演出归来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看了电影《英雄儿女》,才知道主题曲用的是自己演唱的版本。
20世纪90年代初,有一家媒体刊登了一篇首钢工人寻找这首歌原唱者的稿件,不喜欢张扬且身体欠佳的张映哲看到后,并未站出来“认领”,她也就未能及早走入人们的视线。后来,北京电视台又找到了她,邀请她和刘尚娴一起参加一个文艺晚会,但因她正在外地讲学,不能按时赶回北京而错过了。直到2003年,中央电视台隆重举办第六届军旅歌曲大赛颁奖晚会时,40多年未曾谋面的刘尚娴和张映哲才终于在台上相聚了。
《英雄赞歌》是颂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红色经典歌曲,它传唱了半个多世纪,如今依然具有无穷的魅力,这首优美抒情而气势磅礴的歌曲已然成为鼓舞人们发扬英雄主义精神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