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百年·南阳考古人物】
护“宝”西迁,辗转9年,7000余箱文物一件未损;发现“南京文明摇篮”,填补江南地区青铜时代历史空白……
尹焕章:开创中国考古青铜时代
□高鸣
今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百年。百年间,考古学家筚路蓝缕,不断探寻着华夏文明的起源。
南阳,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曾孕育出众多德才兼优的文化名人,在考古界,被称为殷墟“考古十兄弟”的尹焕章就是其中一位。
护“宝”西迁,辗转9年,7000余箱文物一件未损;发现“南京文明摇篮”,填补江南地区青铜时代历史空白;参加安阳殷墟第八至第十五次发掘,其第十三次发掘出土的甲骨片占殷墟百年出土甲骨总量的10%,被学界称为“打破纪录的一个奇迹”;制订文物保管工作规章制度,对中国人民共和国博物馆初建起到了推动作用;传道授业,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文博人才……尹焕章的一生,是考古的一生,他把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全都贡献给了中国考古事业,在平凡的生命中,收写着伟大的“春秋”。
两次发掘,开创中国考古“青铜时代”
尹焕章(1909—1969年),河南南阳人,1924年在南阳省立五中念书。1929年起,先后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学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工作。1933年,他从史学组调到考古组,被派往河南安阳参加殷虚的考古发掘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尹焕章历任南京博物院保管部主任、华东文物工作队副队长、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
安阳殷墟和江宁湖熟代表了中国青铜时代的北南两大遗址,这两次发掘,尹焕章都曾亲自参与,其考古发掘开创了中国考古“青铜时代”。
安阳殷墟发掘,是尹焕章考古事业的起点。1933年——1937年,他在考古专家李济、梁思永、董作宾等指导下,先后参加了安阳殷墟第八至第十五次发掘。其中,第十三次发掘出土的第127灰坑被整体运抵南京,经过长达半年的室内发掘整理,共出土甲骨17096片,占殷墟百年出土甲骨总量的10%,被学界称为“打破纪录的一个奇迹”。
1951年,尹焕章在湖熟镇首次发现史前遗址,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整理,在1959年与前南京博物院院长曾昭燏发表《试论湖熟文化》,首次提出了“湖熟文化”的名称,一个与中原商周时代同期的江南青铜文化由此得名,此后更是被誉为“南京文明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后,尹焕章作为华东文物工作队副队长,其行踪遍及华东各省,仅江苏境内经他调查考察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就有200多处。他亲自调查过的古遗址,占江苏全省遗址总数的70%(邓嘉嵋《故宫的朋友——记著名考古学家尹焕章先生》,《紫禁城》2010年第10期)。尹焕章考古知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经他发现的这些古文化遗址至今仍准确无误,几十年过去了,经他普查过的地区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发现(陈永清《功绩卓著精神长存——忆尹焕章先生》,《东南文化》2002年第9期)。尹焕章做了多年田野工作,着重对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调查发掘,1956年著《华东新石器时代遗址》一书,1958年著《关于东南地区几何印文陶时代的初步探测》一书,都对当时的考古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1963年,和曾昭燏共同写了《古代江苏历史上的两个问题》,文中所用的考古资料,多为尹焕章亲自取得的第一手资料(罗宗真《缅怀尹焕章同志》,《考古》1982年第2期)。
护“宝”西迁,7000余箱文物一件未损
如今,南京博物院的文物库房里,仍然堆放着当年文物西迁时所用的木箱,它们见证着80多年前那次充满悲壮色彩的文物大迁移。9年间辗转迁移6000多公里,数十万件珍贵文物奇迹般地躲过了战争的浩劫,这其中,尹焕章功不可没。
1929年,尹焕章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料组,整理明清内阁入库档案。1937年,为躲避战火,中央博物院25万件文物分三路从南京转移,三路之中,北路迁移文物经历最为惊险。包括皇家御览书籍在内的7286箱珍贵文物,分三批在南京的浦口火车站装车,由尹焕章负责押运。文物专列行至郑州火车站时,突然遭遇日军空袭,尹焕章立即与车站工作人员沟通,紧急将专列移至站外隐蔽之处。空袭过后,火车站成了一片废墟,而满载文物的专列惊险地躲过一劫。1946年11月,尹焕章把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90箱文物押运回到南京,经过9年的颠沛流离,由他保管的文物在大迁徙中一件未损。
南京解放后,南京博物院成立,尹焕章留任为保管部主任,还担任治淮文物工作队副队长的职务,为文物保护工作做出了杰出贡献。此外,从南京博物院建院以来,举办过多次考古训练班,辅导高等院校的考古实习,尹焕章总是细心热情讲授,作示范辅导,从不厌倦,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博人才,他培养的许多学员成为江苏首届文博战线上的骨干(陈永清《功绩卓著精神长存——忆尹焕章先生》,《东南文化》2002年第9期)。其同事罗宗真曾忆起与尹焕章相处二十年的经历,称他在工作上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首先,他勤勤恳恳,对工作认真负责的责任心。其次是他的艰苦朴素,深入实际,长期奋斗在第一线的工作作风。最后,是他对青年同志的关心和培养,为人诚恳热情的精神(罗宗真《缅怀尹焕章同志》,《考古》1982年第2期)……”
平凡生命中,书写着伟大“春秋”
尹焕章不仅对考古工作贡献突出,其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作风方面,他清正廉洁。1942年11月28日,他在致李济、郭宝钧的信中提到,把故宫博物院迁并古佛寺仓库文物箱件的搬迁费用:“本处会计处汇来迁移费为壹仟元,已用去玖百八十一元,余洋拾九元,移存乐山仓库公费项开支,并望转达本处会计处转账可也。”(朱乐川《尹焕章关于抗战时期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两封信》,《档案与建设》2012年第8期)为公事不滥用公,不营私利。尹焕章的正直还体现在他不谋取私利的作风上,他从事考古,一辈子恪守“考古者不收藏古玩”的行规。他女儿小时候,向同学要了个铜钱做毽子来踢,尹焕章看到后,坚决要求女儿把毽子里的铜钱还给同学,此后,他们家都是用大扣子做毽子底盘(邓嘉嵋《故宫的朋友——记著名考古学家尹焕章先生》,《紫禁城》2010年第10期)。尹焕章不借考古为自己谋利,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子女也是这样。
重义守诺是尹焕章在做人上的一个特点。抗战期间,尹焕章老师李济的两个女儿凤徵、鹤徵,分别死于云南昆明、四川李庄。抗战胜利后,文物东归,李济不忍让凤徵一人留在李庄,便将遗骸起出,用石灰消毒后装在一个木头匣子里带回南京。1948年,李济去台湾之前,将这个小匣子托付给尹焕章,请他代为照管。结果李济一去不回,尹焕章将那只木头匣子秘藏在堆放文物的仓库里,守着等了十七年。文革时,一个知情人揭发了尹焕章,造反派硬逼他把木匣子交出来,并把匣子连骨骸一起砸毁。尹焕章也因此受到迫害,之后不久便告别人世(邓嘉嵋《故宫的朋友——记著名考古学家尹焕章先生》,《紫禁城》2010年第10期)。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尹焕章信守诺言近二十年,并因此受到牵累,也毫无怨言。
回顾尹焕章的一生,他将大半生的精力和时间,都贡献给了我国的考古事业和博物馆事业,他那爱国情怀,清正廉洁,淡泊名利,兼具艰苦奋斗的工作精神和友爱重义的人格魅力,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
尹焕章左三(资料图片)
殷墟第十五次发掘,午憩,倚树而坐者尹焕章(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