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作者谈创作经历——
记录伟大的时代变迁
本报讯(记者郝春城)7月9日,2020年度“莽原文学奖”获得者、我市著名作家殷德杰、水兵在《第一书记》作品研讨会上分享了创作这部小说的经历。
“谨以此书献给全国四十五万九千名第一书记!”这是《第一书记》扉页上的文字。脱贫攻坚,是中国向贫困宣战的全民集结号;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向全世界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说:“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我们将举全党全国之力,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兑现我们的承诺。”从2015年起,全国累计选派了近50万名第一书记。他们下乡进村,和广大农民一起,一步一步地描绘着党中央这一蓝图,也一步一步地把中国共产党人的这一庄严承诺变为现实。
2019年6月,我市决定组织作家写一部以脱贫攻坚为题材的小说。市文联研究后,将这个政治任务交给了殷德杰和水兵,让他们以文学的手法、小说的体裁去描摹、反映扶贫工作。二人有些犹豫,因为对脱贫攻坚战并不真正了解。市文联领导说,一个优秀作家,在伟大时代和重大题材上是不能缺席的。你们下去体验生活吧,两个优秀作家联袂,一定能创造奇迹。
在南阳市扶贫办的协调下,两位作家利用1个多月时间,走访桐柏、唐河、内乡、淅川、西峡、南召等6个县28个贫困村,共采访了31名第一书记。这次体验彻底让他们感动了。扶贫攻坚战震撼了他们,第一书记们的奉献和牺牲精神感动了他们。这两个从贫困的农村走出来的穷孩子,在采访中数次热泪盈眶。他们深切的体会是,在有第一书记的地方,贫穷正在成为历史。党的扶贫政策,带给农村和农民的是第二次解放、第二次翻身,这才叫“天翻地覆慨而慷”啊!两位作家深知,这是一个值得深度挖掘的大题材。对这个题材的冷漠、麻木甚至躲避,是作家的失职或失聪。
一位下乡扶贫三年的第一书记对他们说:“对于我来说,短短的三年就像经历了一生。把自己置身于时代浪潮中,去感受和参与国家正在发生的像脱贫攻坚这样的大事,是一件很痛快的事。有这样一段珍贵的记忆,足矣。”
第一书记的事迹每天感动着两位作家,他们的故事时常在作家心头萦绕。经过半个月的酝酿,两位作家开始了紧迫的创作。3个月后,7万字的初稿《第一书记》写出来了,但是篇幅太短,容量小了些,好多东西没有表达出来,大家都建议将7万字的中篇再改写成长篇,以文学记录下这场波澜壮阔的农村变革。于是两位作者伏案奋笔,通宵达旦将中篇小说扩展为2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
两位作家在写这部作品时,许多次眼泪把键盘都打湿了。他们被党的扶贫政策打动,被第一书记打动。《第一书记》人物原型之一、南阳市桐柏县池庄村第一书记朱磊流着泪读完了《第一书记》。他说,扶贫工作是党的初心再现。这是一个很悲壮的事业,充满着精神的煎熬和肉体的牺牲,是低徊而悲壮的大调,而不是轻音乐。我赞赏《第一书记》的大胆艺术处理。
殷德杰和水兵说,他们以满怀真诚的心去讴歌、去书写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文学的力量,告诉读者驻村第一书记的坚守、奉献和奋斗的精神,告诉读者一个克服重重困难、摆脱贫困奔小康的乡村华丽转身的奇迹。他们要让所有的读者一同感受这个伟大的时代发生在中国乡村的最激动人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