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同龄人杨蕴玉 
作者:  通讯员

 

 

    中国共产党同龄人杨蕴玉 

  杨徳堂 

    杨蕴玉,女,河南邓州人,今年102岁。

    18岁参加中国共产党,投身创建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参加抗日战争,先后任山西昔阳、左权县委书记,把青春献给了太行山人民。新中国成立之初任北京市妇联副主任,34岁调全国妇联,任常驻国际民主妇联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

后来,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为促进中国与世界教育科技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退出领导岗位后,又担任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继续发挥着余热。她是出生于邓州市唯一健在、岁数最大、党最长、贡献最大的老一辈革命家。

    

一名旧制度的叛逆者

    杨蕴玉1919年出生于-个地主家庭,但她骨子里向往人身自由,追求社会正义的性格。17岁写出了《论女子无才便是德》和《论三从四德》的作文,抨击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就在那一年,为了反抗包办婚姻,毅然离开舒适的家庭到开封求学,一年后再因家庭逼婚,只身奔赴太原参加革命,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在以后生涯中,她坚持不懈地为中国乃至世界妇女谋解放、谋平等、谋权益、谋尊严,成为独立女性的代表人物。

 

    一名信仰坚定的革命者

    杨蕴玉志存高远,自幼就立志报国。十二三岁读《岳飞传》读到岳飞被害时,恨死了卖国贼,气得把书摔在地上,趴在桌子上痛哭。九一八”事变后,随学生上街游行,因个子小,便站在凳子上,手持小红旗,哭诉日本暴行。17岁在开封女师读书时参加了“民先”(即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因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而被学校开除。18岁那年,终于找到了共产党。在那漫长的岁月里,她对党的信仰从未动摇过,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党叫干啥就干啥。从县委书记之职调到县妇女部长的岗位,她无怨无悔。两次出任驻国际民主妇联书记处书记四年之久,她义无反顾。她一生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

 

    一名拼命三郎式的实干家

她常说:“共产党人干事,就要雷厉风行。”她的一生,可谓风风火火闯九州的一生。1938年初,任晋东南牺盟会锄奸部长时,面对日军侵略、形势混乱的局面,快刀斩乱麻,果断处决了一批汉奸,大长抗日志气,老百姓称赞她比男人还厉害。在左权县参加抗日战争的7年里,她冒着硝烟炮火,踏遍了左权县的山山水水,历经了抗日战争的腥风血雨,与左权人民生死与共。

1940年百团大战刚结束,接着是敌人疯狂的报复性秋季大“扫荡”。形势非常严峻,而当时的左权县委领导班子成员只有她一人在岗,而且刚生孩子七天。她咬着牙拖着虚弱的身体,翻山越岭安排反“扫荡”工作,群众无不为之动容。

1963年在莫斯科世界妇女大会上,挺身而出,与国际民主妇联少数领导人的错误路线和主张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骨气。

 

    一名优良作风的践行者

    她常说“自己是甘情愿为党和人民工作的人”。她一生不论干什么工作都践行自己的诺言:“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落实到底”。自己能办的事绝不让人代劳,今天能办的事绝不推到明天。不但年轻时是这样,而且进入老年后仍然持之以恒。

    一名不忘初心的共产党员。

    她一生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个人要求。在革命和家庭关系处理上,始终是舍小家顾大家。她常说:“人家的孩子是养大的,我家的孩子是扔大的”。为了革命,孩子们一生下来就托人奶养,太行山至今还流传着杨蕴玉“三个孩子和五个奶娘的故事”。几十年中,一家人散多聚少。她风趣地说:“我年轻时是孩子找不到妈妈,现在老了是妈妈找不到孩子”。她对孩子们的要求到了几近严苛的程度,无论男女,从小就穿着带补丁的衣服。以至于儿子泽涛高中毕业当工人发了新服装,也要缝上两块补丁,说这样穿着结实。她教育孩子们要自食其力,别想沾父母一点光。她的六个孩子都是靠自己努力就的业。

她,就是杨蕴玉,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她一生行事低调,从不让人称呼她的职务,在太行山,人们亲切地称她“大杨”,而且从青年叫到老年,从农村叫到城市,从太行山叫到北京。老百姓叫她“大杨”,战友叫她“大杨”,周恩来总理也叫她“大杨”。“大杨”这个名字,已不单单是因为她姓杨个子大,而是对她平凡而伟大的风风火火的人格魅力的高度概括。

她是邓州骄子她是太行风骨、她是全国人民的“大杨”!

  

(作者系邓州市关工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