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红色记忆·传家宝)子弹夺走战友的生命,听87岁老兵讲“红色传家宝”背后的故事—— 他流着泪,捡起那枚弹壳紧攥手心
作者:  张玲

(栏目:红色记忆·传家宝)


子弹夺走战友的生命,听87岁老兵讲“红色传家宝”背后的故事——

他流着泪,捡起那枚弹壳紧攥手心

本报记者 张玲 /

 

一枚被珍藏了70年的弹壳,一枚三等功功章……斑驳的老物件,见证了往日的峥嵘岁月,也记录着87岁老军人、老党员王聚堂一生的荣光。

629日,在工业路一处小区,记者见到了王聚堂老人一生的珍藏,他眼含热泪:“这些都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看到这些,就会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们现在的好日子都是共产党打来的,我要把这些‘红色传家宝’留给子孙,让这种红色精神代代相传……”谈起往昔,老人声音洪亮,思维清晰。

 

珍藏弹壳70年——

“这枚弹壳,见证了敌人的罪行,更是对战友的怀念。”

 

195010月,16岁的王聚堂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50150449团卫生队赴朝作战,“那一年冬天特别冷,几场大雪下来,很多战友的脚趾头、手指头都被冻掉了。”王聚堂说,他们在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下,趟河流、爬雪山,与敌人周旋。

在朝鲜战场上了,王聚堂参加了多次非常艰苦和惨烈的战斗。“入朝作战时,我虽然年纪不大,但也入伍1年多了。所以也不知道什么是害怕,每天就是听从指挥往战场上冲。”王聚堂老人回忆,战场上每天都是炮火连天。

“战友倒下,是战场留给我最痛苦的回忆,虽然已经过去70年了,可这些往事是无论如何也忘不掉的,那些牺牲了的战友总会不时地出现在我脑海中。”谈起当年的战斗,老人情绪激动,几次落下眼泪。

“在攻打水原的一次战斗中,敌人的飞机在头顶飞来飞去,炮弹一排排地落下来。”王聚堂老人回忆道,前沿阵地上伤亡了不少战友,他和卫生队的战友一起在战场上抢救伤员,在战壕里正为战友包扎伤口时,又是一排子弹呼啸飞过,等敌机飞走,他一回头,看到紧挨着他的一名战友,子弹穿过头部,当场牺牲,而战友的身旁散落着一枚弹壳,王聚堂流着眼泪捡起那枚弹壳,紧紧攥在手心。“那么年轻的战友,就这么牺牲在敌人的炮弹下!”而在战场上,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眼前上演。

怀着对敌人的仇恨、失去战友的悲痛,在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上,王聚堂更加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枪林弹雨,实施战场救护,抢救了很多志愿军战士的生命。

 

立功奖章书写英勇 ——

“卫生员不仅要抢救伤病员,情况危急时还要拿枪作战。”

 

1951年的初春,王聚堂跟随作战连队在汉江战场上遭到敌军的猛烈攻击,那场战斗非常惨烈,他们坚守了50天,一个连的士兵最后只剩下21个人了,敌人不断进攻,可是连队的战友越来越少,连同他们几个卫生员也拿起枪参加战斗。

老人谈及当时的场景激动万分:“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就要有这个精神,打仗要勇敢,那时候也不晓得什叫怕,只晓得往前攻!命令传达过来的时候,战士们没有一个畏缩的。”

战斗越激烈,受伤的战士就越多,王聚堂本人也曾在战场上受伤。“战场上,我的左腿膝盖受伤了。”当时,王聚堂与战友们在防空洞中躲避空袭,一个炮弹飞来,防空洞被炸塌,他的战友被埋在了下面,王聚堂正好是在防空洞门口,左腿被砸伤,当时疼得无法走路,但是轻伤不下火线,伤亡战友太多,他只对左腿进行了简单包扎,就又拖着伤腿忙着抢救其他伤员了。

在朝鲜战场上,不仅战斗激烈,生活条件更是异常艰苦,因为敌人“白天找烟、夜间看火”无法生火,“所有的战友每人背一个面袋,袋子里装着炒面,饿了吃一把面,渴了吃一把雪,困了睡雪窝。”王聚堂说,在朝鲜的8个月里,没有喝过一口热水,没有换过一次衣服。

19514月,王聚堂跟随部队回国休整。因为在战场上表现英勇,他被授予个人三等功荣誉。此后,王聚堂一直悉心珍藏着这枚军功章,这枚军功章的故事也一直激励着老人的后人,感染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我们兄妹七人从小聆听着父亲的战斗故事成长!”

 

从朝鲜回国后,王聚堂老人于19516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2年他转业回到南阳。先后在当时的南阳县建设局、税务所、财局等多个单位工作过。1975年,原梅溪办事处筹备成立,王聚堂又调到办事处工作,直至1997年退休。

谈及战场上的经历,老人感慨万分。他说,参加抗美援朝是他一生的荣耀。在战场上,年轻的他历经了考验和磨,在部队大熔炉里,他也成长为一名敢于吃苦、敢打硬仗、敢于拼命的战士,这种精神已成为他今生的财富,让他受益无穷。

老人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儿子王永方深受父亲的影响。在生活中、工作中每每遇到挫折,都是父亲的精神,激励着他一步步地向前走。他说:“我们兄妹七人从小聆听着父亲的战斗故事成长,我和小妹妹都曾去当兵。现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一共有8名党员,能成立一个党小组了。”王永方的女儿在上大学时已经入党,儿子正在河南师范大学读书,也已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在王聚堂老人家中,还有三枚纪念章让他倍感荣光。分别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和几天前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他动情地说,“无论是军功章还是纪念章,都承载了中华民族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蕴藏着代代传承的革命精神。党和国家给了我这么多荣誉,想到还有那么多战友牺牲在战场上,和他们比起来,我们活下来的人不知道有多么幸福!

老人说,他要将这些军功章、纪念章先交给儿子,儿子再交给他的下一代,希望他们代代传下去,传承好红色基因。

王永方表示,父亲的这些军功章、纪念章就是“红色传家宝”,他会教育子孙后代要珍惜幸福生活,让他们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我虽然87岁了,但身体尚好,我没什么功劳,目前生活能自理,和我牺牲的战友比起来,我已经很知足、很幸福了,不给党和政府增添麻烦,这是我一生的坚持,永远不变!”采访结束时,王聚堂老人如是说。微信图片_20210630114116.jpg

王聚堂老人讲那被珍藏了70年弹壳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10630114125.jpg

三等功.jpg

三等功交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