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豫一家亲,两地携手为烈士寻亲—— 72年后,烈士终于魂归故土
作者:  李金玺

  鲁豫一家亲,两地携手为烈士寻亲——


  72年后,烈士终于魂归故土


  本报记者李金玺


  青山埋忠骨,热血铸英魂。72年前,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年仅23岁的山东籍刘玉增烈士长眠在了南阳这片热土。由于信息不完备等原因,英烈骸骨不能重归故里,家乡亲人也不知英烈魂在何方。虽然时间越来越久远,但烈士的信息不能越来越模糊,让革命先烈和家乡家属重新相连,既是对革命先烈的致敬,也是对烈士家属的一种慰藉。鲁豫两地携手,多方查找,终于找到了刘玉增烈士的亲属,72年后,烈士终于回家了!


  昨天,记者见到了南阳益博社会工作中心主任王玉,听听他来讲述为烈士寻亲背后的故事。


  追寻红色印记   为烈士寻找亲人


  6月18日,南阳益博社会工作中心的社工来到宛城区烈士陵园,追寻红色印记,凭吊长眠在这里的烈士。


  “这些烈士永远长眠在这里,那些还不知道亲人牺牲在哪里的家属肯定急死了。”陵园工作人员的一句感叹深深触动了王玉。


  据陵园工作人员介绍,安葬在该陵园里的烈士大多是在宛东战役中牺牲的。由于当时特殊的战争环境,这些烈士大都没有留下姓名。在走访座谈过程中,王玉发现一位叫刘玉增的山东籍烈士墓碑上刻有较为详细的出生地址和生平记录,随引起了他的注意。当日即与山东省相关公益团体取得联系,恳请他们帮助寻找烈士刘玉增的后人。


  一百多个电话后   寻亲一度陷入困局


  刘玉增烈士,1925年出生于山东省昆山县(现梁山县)刘家堂村,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随军南下,1948年5月,参加了解放南阳的宛东战役。刘玉增曾担任南阳县金华区武工队指导员。1949年4月18日,因遭土匪武装袭击,壮烈牺牲。


  “为烈士寻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实,早在2015年11月,本报就曾对宛东战役中牺牲的无名烈士寻找亲人做过报道,其中就包括刘玉增烈士。


  2005年11月,宛城区民政部门在开展散葬烈士墓集中迁葬过程中,发现几位烈士的墓中有印章,烈士有姓有名,还发现另一位烈士墓前立有石碑,便希望通过本报为烈士寻找亲人。当年11月7日,本报记者冒雨来到宛城区烈士陵园进行实地探访,并通过报纸等媒体寻找烈士的亲人。随后,对于此事,本报也一直持续关注,但由于种种原因,为烈士寻找亲人却始终未能如愿。


  王玉等人在查找山东省昆山县刘家堂村时,发现因年代久远,原山东省昆山县早在1949年9月已经撤销,同年更名为梁山县。随后,王玉等人开始在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内寻找刘家堂村,并联系当地的相关部门,得到了济宁市汶上蓝雅社工郑则亮老师的帮助,可一直到6月21日,烈士的亲属还是没有找到,寻亲一度陷入困局。“当时,和当地一直都保持着密切联系,我打了一百多个电话,可还是没有任何消息。”王玉告诉记者,可一想到烈士家属这么多年没有亲人的消息,王玉等人又有了干劲。


  寻找烈士家谱  亲属终于找到了


  就在王玉等人一筹莫展的时候,益博社工志愿者党栋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思路,既然查找地名没有任何线索,不如查找刘玉增烈士的家谱。随后,王玉等人迅速行动,通过多方查找,终于找到了刘玉增烈士的家——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小安山镇刘堂村。


  当地部门得知这一消息后,也十分支持和配合,王玉很快和当地的老支书于瑞国取得了联系。6月23日下午6时,通过当地的帮助,王玉最终联系上了刘玉增烈士的侄孙刘飞。当接到来自南阳的电话,得知亲人刘玉增烈士的消息后,刘飞当时激动的说不出话来。“72年了,我们家几代人一直在寻找亲人的下落,可一直都没有消息,真得太感谢你们了。”在电话里,刘飞连连向王玉表示感谢。


  刘飞告诉王玉,“七一”过后他们全家将会来到南阳,尽快接刘玉增烈士回家。看着烈士的亲人终于找到了,王玉和益博社会工作中心的社工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鲁豫两地携手   赓续红色血脉


  王玉清楚记得,当已经年过六旬,梁山县小安山镇刘堂村的退休老支书接到他的电话时,也是十分激动和感慨。老支书连连说道,“烈士终于回家了,烈士终于回家了。”


  从6月18日开始为刘玉增烈士寻找亲人,到6月23日,最终找到烈士亲人。在这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鲁豫两地一起携手,只为告慰烈士的英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赓续红色血脉,把先烈的精神一代接着一代的传承下去。


  烈士的丰功伟绩,不能被忘却;缅怀先烈的良好风尚,必须要传承下去。“在战争年代,有无数位像刘玉增烈士一样的革命先烈,怀着同样的抱负和理想,投身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我们永不能忘!”王玉告诉记者,为这些牺牲在他乡的烈士寻找到亲人,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