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岩石文(岩画)图片展昨日开展—— 探源史前文化 追寻文明源起
作者:  陈菲菲

南阳市委宣传部、南阳师范学院主办——
南阳岩石文(岩画)图片展开展
 
□本报记者 李金玺 全媒体记者 陈菲菲
 
    “我国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沉睡在南阳大地上的岩石文(岩画),是祖先镌刻和抖落在南阳这个大玉盘中的大珠小珠,他们是“南阳原史 文明之光”“六通四辟 毓文致远”(学部委员宋镇豪为南阳题)的见证和解读,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肇始和滥觞,是我们祖先留给这个世界的宝贵财富。发现研究保护他们,就是我们对自己根脉、祖脉、文脉和华夏民族魂魄的延续、敬仰和尊崇。
    沐浴党的光辉,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6月29日,南阳岩石文(岩画)图片展在南阳师范学院开展。展览由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南阳师范学院主办,南阳市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工作委员会、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研究与保护中心协办,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阳师范学院历史学院承办。共展出岩石文(岩画)展板40块、图片80余幅。
    2010年方城清河境内发现岩画,时任方城县常务副县长的白振国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实地查看,并迅速组织力量全面系统普查和研究,自此拉开了南阳岩画研究的序幕……这些年,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研究与保护中心的南阳学者们,一次次跋涉在南阳的山水和荆棘中,走进荒山野岭,穿越草木与风声,凝神注视那些远古的爻窝、刻符、形象图、生殖巨石、巨石遗迹等不同形态的岩石文(岩画),感受远古祖先超群的智慧和文明的先声,聆听远古祖先无声胜有声的话语和声音……发现一处处“岩石文”并精心拓制,忘我地投身到文明探源的考察、研究、论证、发掘、宣传中去,为中华文明探寻找着南阳答案,引起史学界、考古界及各界读者的广泛关注,
    2014年在鸭河工区召开的“南阳鸭河工区·世界岩画研讨会”上,世界岩画组织联合会执行主席罗伯特·贝纳里克称赞“鸭河工区数以万计凹穴的岩画群是截至目前发现的最壮观,当数世界之最,是乃至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丰碑”。2019年5月,学部委员宋镇豪等专家学者认定,南阳大量存在的岩石文,是中华文明初创期的文物遗存,蕴含着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的重要信息。在学术会议上,确立了南阳“中华文明探源核心区”历史定位,宋镇豪挥笔为南阳题写“南阳原史  文明之光”等墨宝。
    2021年1月25日,南阳岩石文考古研究迎来重大发现:南阳学者此前在卧龙区谢庄镇发现的、被称为“日月祭坛”的岩石文,被中国科学院大学认定为“具有定季节和时刻功能的‘日晷’,也是具有宇宙论意义的天文星象图。其年代虽尚难确定,但初步推测其形成年代很可能早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天文台,学术意义重大……”
    自2020年1月至今,白振国、蓝玉献、张建国、蓝成云、张长运、孙保瑞、郭起华、李迎年、周付祥、张银河、郑毅等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研究与保护中心的学者,研究、撰写的《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系列文章以及与岩石文(岩画)有关的学术文章,在河南日报、南阳日报、南阳晚报、南都晨报、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客户端等主流媒体陆续发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他们用智慧的双眼从南阳裸露的岩石上发现识别出神奇的符号,用相机镜头和拓片记录下先人们刻画在岩石上的真实面孔,用朴实严谨的推理判断揭示岩画中隐藏的深刻内涵,逐步揭开南阳岩石文(岩画)神秘的面纱,让中华远古文明持续传承、发扬光大。
    圆形爻窝、沟槽、网格、象形图案,有抽象有具象,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这些极具神秘色彩的文化遗存图片吸引着众多师生驻足品味。大一学生代博文说,“这些中华文明初创期的神秘‘符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激发了我和同学们学习、研究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激情。探文明之源,寻民族之魂。”



谢庄岩画天文台“日月同辉”.jpg

谢庄岩画天文台“日月同辉”



微信图片_20210630172051.jpg

“会盟碑”、“盟誓台”全貌(图二)+标示


图二.jpg

鸭河工区和南召县交界地带岩石上磨刻的图案及解读图表


鸭河工区皇路店镇杨寨村柳树沟组.jpg

鸭河工区皇路店镇杨寨村柳树沟组远古祭台(上为拓片)


中国岩画专家汤惠生等专家学者考察南阳岩画.jpg

中国岩画专家汤惠生等专家学者考察南阳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