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特刊 向党报告 正式版)致敬,“光荣在党50年”!老兵不老,时光不老,“他们”永远在路上—— 一句誓言 一生无悔
作者:  杨青晓 于欢

致敬,“光荣在党50年”!老兵不老,时光不老,“他们”永远在路上——

一句誓言  一生无悔

 

本报记者 杨青晓 于欢

 

有一种力量,能让每一只小小的船舶扬起希望的帆,驶向远方;

有一种力量,能让每一颗小小的种子长出茁壮的芽,向阳而生;

有一种力量,能让每一片小小的角落亮起耀眼的光,照亮四方;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这,就是先锋的力量。

而我们身边的老党员,就是这样的榜样和先锋。

               ——作者题记

 

    光荣在党50年1.jpg


中级法院老党员.jpg

光荣时刻两位老党员.jpg

光荣时刻 本报记者张玲摄


     百年风华,丹心闪耀。纵然激情燃烧的岁月已远去,纵然有着太多感人、英勇与不屈,但是,那段刻骨的历史却让每个人铭记,是先烈们的忠诚、勇士们的奉献、志士们的担当,让国人从跪着到站立、从孱弱到复兴,继而成为历史长河中不朽的凯歌。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既然前辈先烈们的功绩已经让我们无法赘述,既然“共产党员”已经得到了足够的定义,那么,就让我们铭记“共产党员”这个骄傲的名字,化作心中永远的信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党中央决定2021年首次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作为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归属感和使命感。七一前夕,我市共有50000余名共产党员领取了党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通过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我们能更加深入发现老党员那些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的故事,更能激励年轻党员干部,向先辈看齐,学习他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默默奉献的共产党人精神,时刻自警、自省、自励,立足岗位,恪尽职守,拼搏进取,为南阳打造新兴区域经济中心贡献一己之力。

无数个他们的样子,汇集在一起,勾勒出世界第一大党的模样。

     连日来,本报记者分别走访了几位不同时期的老党员,希冀通过他们的点滴故事,见证这个伟大的时代。

 

无悔的忠诚

是“一颗红心永向党”的爱党誓言

 

    一百年征程浩荡, 五十载初心似磐。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正是由于一批批共产党人对党无限忠诚和热爱,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前赴后继、流血牺牲,才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取得了胜利。

     629日,坐在卧龙区车站街道新西南社区的家里,戴着刚颁发的纪念章,91岁的赵敬斋老人仍清楚地记得在渡江战役解放丰城县的战斗中牺牲在其身边的两位战友名:“一个是机枪手杨树礼,河南嵩县人;另一个是排长,姓齐,河北沙河人。我们活着的人,永不会忘掉年轻的他们!”

    另一个让老人此生忘不掉的日子,就是1949429日。这一天,是在渡江战役打响前他递交入党申请的日子。从此,“火线入党”的他,仿佛迸发出无穷的力量,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老人始终冲在一线,争做先锋。

    夏日的阳光,照得老人格外开心,不仅是因为收到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更重要的是他成为7岁小重孙的“偶像”,他的战斗故事让那些学校、单位里的人听得津津有味……

   “国家和人民没有忘记我们!”老人说,这比啥都重要。

 

    “光荣在党50年”,是来自党的最高礼赞。在血与火的革命年代,前途未知,危险相伴,唯有共产党人信念如磐,凝聚伟力,一路前行。

     烽火岁月,就是最好的考验。那时,无数像赵敬斋一样年轻的共产党员们从坚持斗争、开辟根据地到“党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他们或选择隐蔽、改名换姓,或冲锋在前、逆行而上,胜利后或深藏功名,仍一心为民,他们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不论是在“明”还是在“暗”,穿过枪林弹雨,党旗就在路的前方,就镌刻在老党员们的心里:听党话,跟党走。

 

    “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功证明书”,在这个纸张泛黄、封皮褪色的红色小本中,清晰记录着92岁老兵、老党员柳建玉在朝鲜战场天德山战斗中荣立三等功的功绩:“在天德山战斗中……送水送饭送弹药,在战斗激烈时抢救伤员。”

    他所在的1414225连激战四天四夜击毙敌军800余人的战绩,这支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天德山英雄连”荣誉称号的连队,被载入史册。这些红色故事和那本证明书,是老人希望代代相传的“红色传家宝”。

 

     光荣在党50年,青年时期怀揣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他们在那个年代经历和坚守的,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不易。

    92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杨永三,623日上午,在接到“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后,老人颤巍巍敬着军礼:“党员身份是一辈子的事,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为党、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

   

   70年党龄的抗美援朝老兵王聚堂,始终不敢再看一遍电影《金刚川》,困了睡雪窝、饿了吃把炒面、渴了抓把雪、脚趾头被冻掉……这不是镜头,这都是发生在他身边的事实。王聚堂至今还珍藏着一片弹壳,“那是炸死战友炮弹的碎片”。老党员把其当成红色传家宝,他要将家训代代相传:老百姓的好日子都是共产党打来的,后世子孙要永远拥护爱戴共产党。

 

    往事并非浮光掠影,我们并没有忘记。在南阳广袤的大地上,那些浴血奋战的老兵党员们,正在成为众多学校机关、社区群体争相邀请的“明星”,那些“一颗红心永向党”的革命故事正在一路传承……

 

无言的奉献

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培育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讲奉献的生动体现。广大党员把一生奉献给党,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不忘入党誓言,坚持党的宗旨,时刻将奉献精神牢记心上,落实到行动中。

 

   93岁的原中原野战军陈赓部队副连长吴德敬就是他们其中一员。

   1949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他是镇平晁陂镇草场吴村人。先后参加过晁陂战斗、豫西牵牛战、豫东战斗、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京沪杭战役、云南剿匪等大小几十次战役,历任班长、排长、副连长等职务。1955年复员,1960年回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

    时值大饥荒年,他不顾个人得失荣辱,想尽一切办法,最终在战友帮助下用自己的复员经费购买了200公斤红薯干、250公斤白萝卜,帮助村民度过饥荒。这些事,至今仍在当地被人传颂着:“老连长不怕死,买萝卜救百姓……”

    如今,这位老党员如终保持着老党员、老革命军人的本色,在基层发着光和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党员履职尽责、勇于担当。

 

   “光荣在党50年”,是“永不掉队”的责任。“共产党人必须冲锋在前”,这是有着68年党龄的黄涤洁的一语嘱托。

     出生于内乡县赤眉镇黄岗村的黄涤洁,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已有68年党龄。88岁的她,年轻时是善于创新女干部的杰出代表。1956年,她在南阳畜产公司工作。当时,生产队都在堵资本主义道路,割资本主义尾巴。她本着发展大队羊群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宗旨,允许社员每户养一到两只羊。很快,羊群发展壮大,国民经济得到发展,省里便将此做法写进上报中央的正式文件里。

   1972年,省公司经理找到她说,养羊材料要见报,是毛主席亲自批的。随后在同年72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此新闻。

   “我这辈子最重要、最正确的决定,就是毕生都紧紧跟随共产党百折不挠,砥砺前行。”退休后的老人闲不住,她讲述的这些红色故事影响了不知多少人……

    翻阅过去的日记,总能从中感受到在岁月磨砺下每一段记忆所承载的重量。日记里的文字穿越岁月长河,历久弥新,从青春年少到迟暮耄耋,流逝的是岁月,不变的是情怀,印证的是初心。

   “党是母亲,52年的培育恩重如山……” 1938年出生在卧龙区七里园大寨村的老南阳人陈东风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党。

    家人为了“逃老日”差点将刚出生三个月的他遗弃,经历过解放前四处要饭为活命的难,83岁的老人陈东风说,他的好日子是共产党给的。

   1980年,南阳油泵油嘴厂叫拖拉机修配厂。趁着改革开放东风,为了增加收入,很多职工与厂里签订合同,到全国各地校油泵。一时间,南阳校油泵遍布全国。由于很多厂外的人也滥竽充数影响了工厂声誉。时任该厂党办主任的陈东风主动请缨调到油泵劳动服务公司任党支部书记,他调查研究后认为必须提升技术能力。于是,他带着团队深入到无锡油泵厂,一共学习了13个月,带回来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理论。

    随后,他传帮带开办校油泵培训技术学校,教出来的徒弟无数,也将南阳校油泵这一品牌打响全国。

    “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穷小子,在党的教育下变成了老师,又变成了技术工人。” 被业界人士尊称为南阳校油泵“技术支撑、中流砥柱”的陈东风,依然记得19601月入党时的誓言,他说:“是党员这个称号给了我奋斗终生的动力。”

    光荣在党50年的老党员们,用大半辈子践行入党誓言,以炽热的初心诠释忠诚,以无私的身影书写奉献。

 

无声的坚守

是“只留香气满乾坤”的淡泊之心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这是文天祥《端午即事》中的诗句,说的是昔日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50年,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就足够漫长,鬓发或已泛白,阅历已然积累,已进入颐养天年的状态。但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数量极其多,他们人退休了,但党员身份没有退休,思想更没有退休。

    89岁的老人张道善,堪称磊落一生。5岁丧母,15岁参加革命,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7岁带队移民青海支边,30岁被错划成走资派,蒙冤20多年。一生坎坷的他在党爱党,在党为民,忠诚奉献,无怨无悔。

    作为我市优秀组工干部代表、1959年淅川、邓县移民青海支边带队干部的张道善就是“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的优秀代表。

    1989年,在青海整整待了30年的他,异地离休回到南阳。穿过岁月之河,那些艰辛酸楚、悲喜过往,老人一笑而过。

    回乡三十余载的他,始终不变和不失的依然是共产党员的本色,积极关注南阳大建设。他志愿到弘扬移民精神的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基地当义务教员,讲述我市青海移民支边的那段难忘历史;他通过笔去记录、弘扬、传承那些足以感天动地的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精神……

  “历史面前,个人能做到的,就是无愧于良知,无愧于在党旗下的铮铮誓言。”虽历经沧桑,但善良的老人回首往昔,仍无怨无悔,初心不改。

 

   “光荣在党50年”,是一心为民的坚定。对于共产党人来讲,理想信仰大于天,是82岁的屠金斗“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

    参加过炮击金门岛、大担二担等战斗的他,2000年退休后,2001年参加了社旗县关心下一代工作,任关工委副主任。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不断用新的理论知识充实自己,到分包的乡镇、村(社区)关工委调研工作、深入到基层机关学校了解实际情况,用实际行动展现了老一辈共产党员的风采。

屠金斗老人先后5次荣获省级表彰,就在今年,他又荣获河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八百里伏牛山,有像他们一样的多少共产党员们,保持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状态,忠实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为乡村振兴、为人民福祉而鞠躬尽瘁。

 

 

无私的发光

是“鲲鹏水击三千里”的担当精神

 

 

“光荣在党50年”,是“争做英雄”的激励。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从重走长征路缅怀革命先烈的践行,到“这次换我来守护你们”的誓言,再到神舟十二号飞天的呕心沥血,老一辈共产党员们耿耿忠心、铮铮铁骨的担当精神,如灯塔,更是指引激励着下一代人树立勇于接棒的气魄,必将激励更多党员干部奋发向上、比超看齐、锐意进取。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老党员为党工作一辈子,奉献一辈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在社旗,当地组建“银发宣讲团”,邀请老党员代表们进村社、进机关、进企业积极宣讲红色故事、典型事迹,让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老党员的“传帮带”中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在宛城区茶庵乡、在市中级人民法院,数十名党龄50年以上的老同志面对党旗,再一次庄严承诺发出铮铮誓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多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不愧做一名老党员”……

 

在农村、城市、平原、山地,在这片八百里伏牛山风光无限的南阳沃土上,众多“在党50年”的老党员们向年轻一代的党员们分享着他们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创业的难忘经历,回顾着我们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96岁的刘振江党龄76年、88岁的张文华党龄67年,这对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革命伴侣,最骄傲的事不是年轻时的红色过往,而是家里四个孩子三个都是共产党员,其孙子辈也均是入党积极分子,成为“党员世家”已然成为家训……

事业后继有人且蓬勃发展,这是老党员们最自豪的事。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在老党员精神的感召下,无数年轻的党员争先创优,奋力作为。年轻的交发南阳分公司共产党员张晓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期待着在这个新时代奋发有为,他的话足以能道出年轻一代的心声:“必须追寻老党员的奋斗足迹,传承老党员的红色精神,让‘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闪耀的时代荣光,成为一生追求的至上荣光。”

    “我们的党为何能穿越百年却风华正茂?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我们的党为何能栉风沐雨却历久弥坚?因为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共产党员为何能历经磨难却痴心不改?因为我们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强大中国!”

    625日下午,在给大学生上党课时,南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吴信英博士讲的这番话,引发台下掌声雷鸣……

   愿我们的党征程浩荡、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