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红色”翅膀 装上“绿色”引擎 ——邓州市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侧记
作者:  刘钰 玉强

插上“红色”翅膀  装上“绿色”引擎

——邓州市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侧记

 

通讯员刘钰 玉强

 

邓州市坚持用“全域党建+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思路,深度破解畜禽养殖粪污处理难题,让党旗在基层治理一线高高飘扬,为污染攻坚插上“红色”翅膀,为畜禽养殖装上“绿色”引擎,形成了整市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创新实践。

 

组织共建 筑牢“党建链”

 

    邓州市是养殖大市,由于缺乏区域统筹,部门、层级、政策之间的衔接不够,导致偷排直排养殖粪污的现象时有发生。

 

    为破解难题,邓州市按照“产业相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功能带动”的原则,建立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联合党总支,通过“组织融起来、制度建起来、党员管起来”等措施,形成了市直机关、乡镇、村(社区)、养殖场(户)四方联动的党建工作体系,做到章程、制度、职责、任务“四有”。

 

    同时,邓州市以“提升联合党组织的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引领,抓住思想政治建设这个“定盘星”,用好党的组织生活这个“指挥棒”,把主题党日、微型党课、“共建共商座谈会”等多样化联合党组织主题活动作为有力抓手,形成联合党组织领导、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的环保工作大格局。

 

任务共担 压实“责任链”

 

    “我们建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体系和保障体系,明确联合党总支牵头抓总、协调各方,成员党组织各负其责、密切配合。”该市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负责人王新堂说。

各乡镇(办)落实“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对辖区内养殖场(户)全面排查,澄清底子,逐场(户)理清养殖规模、粪污产生量、需要消纳土地面积、往田间输送方式等,建立工作台账;落实乡镇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场责任制,一场一策,督促村组和养殖场(户)迅速完成粪污土地消纳还田利用;村支“两委”落实网格化监管责任,负责养殖场(户)与农户的具体对接,帮助养殖户协调足够的消纳土地,并监督双方签订土地消纳协议,确保沼液输送管道埋设到田间地头;养殖场(户)承担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在此基础上,整合政策、资金、人力等资源,组织财政、环保、农业农村等部门党组织开展“组团式”服务。

目前,邓州市1148家养殖场治污设施配套率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2%以上。

 

发展共谋 拓宽“产业链”

 

      邓州市紧紧抓住“共享共赢”这条主线,充分发挥各链条党组织资源优势,多方联动,整体推进,积极引导规模养殖场在基础设施改造、清洁化生产和绿色生产技术上下功夫。

 该市的大型养殖企业强化“猪---加”生态发展模式,建立废弃物循环利用处理中心,用沼气发电供周边群众使用,并充分利用沼液资源,种植莲藕、标准化蔬菜大棚,绿色种植基地。

    同时,邓州市积极组织乡村党组织扩大消纳土地面积,动员党员干部带头签订“土地消纳”协议,推广粪肥还田,为种养主体提供对接服务,实现就近就地还田,提升绿色种植水平,解决粪污处理“最后一公里”。

 

    据不完仝监测数据显示,刁河、排子河水质逐月提升。分散式养殖、集中化处理、综合性利用、生态式发展,红色党建引领的绿色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邓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马俊宏表示,作为丹江口库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邓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进一步抓实抓好全域党建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充分发挥全域党建聚合、引领、推动、保障作用,汇聚磅礴力量,共护绿水青山,奏响“生态宜居、富美乡村”的新时代华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