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作者:  薛紫琪

【考古百 阳出土文物精品展】

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名称:玉冲牙

类别:玉器

年代:春秋晚期

文物原属: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月河墓


图片1.jpg


1993年,南阳市文物研究所在桐柏县月河墓中发掘出土春秋晚期玉冲牙。这件玉冲牙长8.01厘米,宽1.18厘米,最厚处0.38厘米,最薄处0.33厘米,重量为12.8克。玉质温润微透,有少量的褐色沁斑,扁薄体,两面皆饰双勾阴刻线的龙纹,粗端为龙头,椭圆形目,口微张,龙口有一穿孔,背面平直,呈弧形。

冲牙很像食肉动物类门齿,酷似野猪牙。旧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发现中,动物牙齿已作为装饰物出现在古人头颈上,一般佩于颈部,不但象征力量与美感,还是强者、征服者的标志。野猪牙也常被古人用来钻孔、解绳结,是古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综合推断,初期可能作工具用,后来作佩饰用。

我国玉冲牙出现较早,《礼记·玉藻》载:“佩玉有冲牙”,可知冲牙主要作佩饰用。早期冲牙除作佩饰用之外,也兼作解绳工具之用。冲牙一般呈弯曲片状,一端宽、一端渐细呈尖形,弯曲似璜。

东周时期的玉冲牙通常两面琢有纹饰,外部附加镂雕纹饰,常以卷云纹、龙、凤、虎纹作题材,也有双面琢谷纹,阴刻双线纹、细线纹等。宽的一端常琢成龙头形、虎头形,并有镂雕纹饰。玉冲牙器体变化多端,有的整个冲牙为一龙形,龙尾为牙尖。冲牙宽部多有穿孔,在东周、汉代玉组佩当中,一般悬挂在组佩最下部,走起路来与其他玉佩撞击发出悦耳玎玲之声,是当时贵族士大夫常佩之玉,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显示我国古代人们崇尚佩玉的道德理念。(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