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稿)她们绣的香囊靓又俏
作者:  郝春城

她们绣的香囊靓又俏

本报记者 郝春城

    又到一年端午时,饱含着浓浓情意的香囊俏销。其中,手工绣制的香囊、香包特别受欢迎。漂亮的香囊出自谁的手呢?6月10日,记者采访了两名专门制作香囊的手做艺人。

    张玲,今年61岁,手工绣制香囊已经超过30年。在她家里沙发上、窗户上、墙壁上,到处都是她手工缝制的传统香囊。她老家在社旗县饶良镇,小时候看到老人手工缝制香囊“十二福娃抱金瓜”,就好奇地问:“这是什么呀?”老人告诉她:“这叫绣香囊,这个是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的意思。”从此之后,她便与香囊结下了不解之缘。她聪明好学,很快就掌握了传统香囊的手工绣方法。20世纪90年代,张玲来到南阳,刚开始没有找到工作,便绣香囊拿到街上卖。两年后虽然找到了工作,但由于厂里效益不好,不久就下岗了。她又拿起了手中的针线:“那时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学费是我用一针一线给绣来的。”现在她的儿子已经博士研究生毕业,在郑州大学任教;女儿在洛阳工作。

    张玲手工绣制香囊以传统造型为主,如十二生肖、粽子、长命锁、鸡心、鱼娃娃等,都深受大家喜爱。在卧龙区举办的民俗活动中,她的展台前挤满了人,许多人添加她的微信,特别是她做的“十二福娃抱金瓜”香囊供不应求,许多顾客通过网上购买产品,有些已经销往海外。

    与张玲不同,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安玲女士,绣制的香囊和香包造型更加多样。她创作了更多新产品。在安玲家中,记者看到了造型各异的香包和布艺产品。“有百十种吧。这些产品造型不同,寓意也不同。你看这个是荷花莲蓬造型,寓意好事连连;这个柿子香囊是事事如意的意思;这个树叶上绣了花和铜币,是一叶生财的意思。”安玲拿出亲手缝制的香囊,一一介绍。安玲小时候,她的母亲在服装厂上班,外婆有时会用一些母亲厂里的不用的碎布缝制香囊。心灵手巧的安玲很快就学会了绣香囊技能。刚开始时她绣的是传统香囊,但很快就给自己提出了新要求。她依照小学美术课本里的一些图案,自己设计、剪裁、缝制。看到一个个造型别致的香囊从手中“变”出来后,她高兴得直笑。现在,只要网上有好的造型,她很快就能做出来。

    安玲把手工制作的产品,放到了微信朋友圈里,没有想到许多人感兴趣。有人直接向她购买,还有人表示要跟她学。有朋友把她的产品寄给海外的朋友,海外友人收到后激动地哭了。“手工制作的产品是有情感的、有温度的,每个都是独一无二的。”目前,安玲已经接到不同单位或团体邀请,让她去传授手艺,她也举办了两期学习班,“学生中最大的都60多岁了”。

    市民协副主席武磊说,手工缝制香囊是我们传统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一部分,许多市民都喜爱这种手做。每次举办非遗展示,手工缝制香囊都深受欢迎。张玲、安玲表示,将继续把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d1c9a277f4e3988d94fbe8ab6ad35c48.jpg

图一,安玲展示手工缝制的香囊 

d66b41b86522e5bae2f2d33677599c51.jpg

图二,张玲展示传统手工绣香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