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民富擘画美好蓝图
作者:  高雪

  水清民富擘画美好蓝图

  本报记者   高雪

  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

      6月7日,记者跟随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同饮一渠水     共谋新发展”主题采访小组来到淅川县,采取“行进式采访+蹲点调研式采访”的方式,围绕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水源区保护、统筹水资源利用、移民搬迁帮扶、移民村新变化等方面,到九重镇邹庄村及京都果园产业基地、张河村软籽石榴种植基地、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宋岗码头、丹江口水库等处集中采访,全面反映南水北调工程给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发展变化。

  保水质      一库碧水永续北送

  炎炎六月,骄阳似火。站在淅川县陶岔渠首大坝上举目远眺,一渠碧波如一条玉带铺向北方,纵贯千里,送去清凉慰藉。

  “如果说丹江口水库是京津‘水缸’,千里长渠是南水北调清水北上的‘管道’,那么陶岔渠就是接通水源与水管的‘水龙头’。”6月7日上午,在渠首大坝,跟随工作人员的讲解,记者深切感受到一渠碧水奔涌而出,润泽华北的壮丽景象。

  来自南水北调中线管理局渠首分局分调度中心的实时水情信息显示:6月7日8时,陶岔渠首引水闸闸前水位157.62m(85高程),闸后水位147.53m,水位差为10.09m,入渠流量353.34m³/s(目标流量350m³/s)。本调水年度累计入渠水量为46.96亿m³,自2014年12月12日通水以来累计入渠总量387.65亿m³。水质信息显示:水质为Ⅰ类,监测指标20项。丹江口水库通过渠首大坝这个“水龙头”正平稳有序地向北方送水,并且水质保持很好。

  “现在每天正常工作8个小时,相比早些年每天打捞的水面垃圾,现在的打捞量少之又少,但为了持续保持水质,工作时间和打捞频率一点也没减少。”在香花镇宋岗码头,35岁的水上清漂人员尚士杰,正驾着小船一边巡逻,一边打捞水面上的漂浮物。

  2020年4月,淅川县成立了县库区综合执法大队,将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水利、生态环境、林业等7个职能部门144项行政处罚权和行政强制权委托于县库区综合执法大队实施,具体负责丹江口水库淅川库区及库区周边海拔172米以下近水区域综合执法、统筹协调库区及库区周边区域的水质保护工作。

  当船行驶至丹江口水库的宽阔位置时,水质监测工作人员用专业取样设备从水面5米深以下取了水样。经过监测,水质已达到国家饮用水Ⅱ类以上标准,可以直接引用。据工作人员介绍,每个月都要对库区水进行一次取样监测,每次监测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33项,还设置多个水质自动监测站,进行24小时监测,提升水环境自动监测与预警水平。

  生态果       铺就绿色致富之路

  走进九重镇邹庄村的京都果园产业基地,只见大片果林郁郁葱葱,尚未成熟的猕猴桃挂满枝头,一些村民们正在果园里忙碌着。

  “京都果园建立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解决移民群众的就业问题,这里水好土质好,适合种植猕猴桃,既能安置移民就业,还能保护水源。”京都果园经理买剑表示,目前园区主要种植的猕猴桃品种是金桃,每亩产量在2000斤至3000斤,500亩地全年的产值在200万至300万,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邹庄村把652亩土地流转给河南丹江源农业有限公司,公司以绿色果蔬产业为主线,把旅游观光、采摘、餐饮、住宿和电子商务一体发展,使村民不仅能在家门口就业,还能年年从公司拿到分红。

  “家里有老人小孩,不能出远门,在果园工作,一天收入60元,一年能干十来个月,在家门口能挣钱还能照顾家人。”50岁的邹庄村村民张光先告诉记者,平时就是负责给猕猴桃剪枝、除草、采摘等工作,活不累很满足。

  同样,在附近的张河村,在全国人大代表、村支书张家祥的带领下,建立张河村软籽石榴种植基地,让村民们走上了绿色发展致富之路。

  在南水北调通水之前,张河村的支柱产业是辣椒。辣椒种植过程中用到大量化肥和农药,引发土壤污染、水质氨氮成分超标等一系列问题。张河村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引进河南省仁和康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全村土地全部流转,栽植软籽石榴,使用生物有机肥,有效避免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丹江口水库水质,群众收入也直线上涨,使800余人通过务工、到户增收、返租倒包等途径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软籽石榴成了村民的“摇钱树”。

  日子旺       续写移民幸福生活

  “总书记来我家后,对我们的殷殷嘱托我都记在心里。我着手开了一家农家乐,现在正在装修施工,争取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走进邹庄村邹会彦家中,只见客厅墙上挂着几幅习近平总书记5月13日到家中看望时的照片,把屋子衬得熠熠生辉。

  “移民之前生活条件差,当时吃住行总结成三句话:泥巴路、房露天、吃水用肩挑,年均收入每人最多3000块钱。”邹会彦回忆起十年前没搬迁时的情景时说。如今的邹庄村,水泥路宽阔平整,环境干净整洁,与十年前的日子形成鲜明对比,村民都已适应了新村生活,人均年收入达到13000元,比搬迁前提高了整整一万元。

  邹庄村的前身是九重镇原油坊岗村,2011年6月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搬迁至此。该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谋发展,全民动员同致富。以环境综合整治为切入点,以完善提升新村综合服务功能为载体,以发展产业、提升村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为目标,先后发展烟叶面积300余亩,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养羊1200余只,流转土地662亩种植莲菜、猕猴桃,同时引进投资160万元的光伏发电产业,并入股福森药业,几项综合收益每年达30余万元,基本实现了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今年又争取移民后扶项目资金200余万元,建设两个猕猴桃加工车间,预计秋季投产,可实现村集体收益10万元,解决就业岗位10个。产业的发展,带动全村300余人从事果蔬产业服务,月均收入达2000元以上。”提及村子的发展,现已成为该村村主任的邹会彦信心满满地说。

IMG_8066.JPG

村民在张河村软籽石榴种植基地务工   本报记者   高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