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百年 岁月如歌
《社会主义好》奏响大展宏图的新乐章
《天津日报》 2021年6月7日
《社会主义好》是著名红色革命歌曲。它那嘹亮的歌声、优美的旋律,颂扬了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掀起社会主义建设热潮的繁荣景象,唱出了全国人民坚决跟定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彰显出华夏儿女凝心聚力拼搏奋进的雄心,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展宏图的乐章。
顺应建设热潮问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独立,经济发展,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焕发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冲天干劲,沉浸在当家做主的欢乐气氛中。在这朝气蓬勃的时代,为了美好的明天,广大人民充满乐观主义情绪和积极创业的时代精神,团结一致,意气风发,跟着共产党决心把伟大祖国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并万众一心轰轰烈烈地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神州处处呈现出一派发奋图强建设社会主义的欣欣向荣场景……
1957年,新中国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重工业开始发展,东北重工业基地兴起。这首歌曲就是在此期间诞生的,由希扬作词、李焕之作曲。
曲作家李焕之是福建晋江人,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在香港加入中共外围组织──抗战青年社,投入抗日文艺活动。1938年8月,他奔赴延安,进“鲁艺”音乐系学习,11月入党。在高级班他师从冼星海学习作曲指挥,毕业后留校任教,抗战胜利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1949年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团长、中央歌舞团艺术指导、中央民族乐团团长等职。1985年当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词作家霍希扬,笔名希扬,河南省开封市人,1921年9月27日生。家境贫穷,少年失学。1941年赴太行山抗日根据地抗战高等学校学习文学。翌年赴延安,入延安大学社会科学院学习。1944年入“鲁艺”学习音乐。次年进入鲁艺文工团,从事歌词创作。
李焕之和希扬默契合作,以群众歌曲的艺术形式集中概括了时代的面貌,用通俗简练的词句写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二人紧扣群众歌曲短小精悍、易唱易记的特点,在旋律上,采用易于上口的具有民族音乐风格的曲调,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歌词所揭示的思想与情绪;在结构上,采用三段歌词一段曲调的分节歌形式,便于群众记忆;最后,采用二部轮唱法,使音乐的情绪更趋热烈、饱满、奔放和自信,从而表达群众奋发图强及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就这样,《社会主义好》这首歌曲诞生了。
鼓舞人心传唱不衰
《社会主义好》是新中国50年代非常流行的革命歌曲。这首歌的歌词激越铿锵,旋律奋发激昂,以朴实的语言、浑厚的旋律和直抒胸怀的手法,充分表现出社会主义时代中国人民群众昂扬的精神风貌,表达了新中国人民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真挚感情;充分反映出全国人民“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满腔热情和对“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胜利,共产主义社会一定来到”的充分自信;唱出全国人民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决心与共同心愿。
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热火朝天的景象,李焕之后来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歌曲作家必须要求自己在思想上品质上成为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因为我们对建设祖国的英雄事业必须具有深刻的理解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及永远是年轻而新鲜的感觉。在歌曲作家的思想感情中,不仅要具有创业者的优秀品格,同祖国前进的步伐一致,而且要走在时代的前锋。所以,我们对祖国建设中的每一个重大进程,将是自然地密切关注而且是敏感的,同时在我们的创作实践中也将是自觉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服务。”
从歌词来看,这首歌与当时形势的关联极为紧密,“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胜利”“共产主义社会一定来到”等歌词的反复出现,表明其承载着主流意识形态,鲜明体现了主旋律歌曲鼓舞人心的特点。《社会主义好》 正合乎于这一时代洪流在精神层面、价值取向上的需求,合乎人们的思想要求和精神诉求。通过开展群众性的“社会主义歌咏活动”,这首歌一经问世,便像长了神奇翅膀般很快响彻全国各地了。
周恩来总理当年非常喜欢这首歌曲,他一有机会就带领人民群众引吭高唱,尽情抒发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涨激情。此歌曾被选为15首革命歌曲之一,收入《革命歌曲大家唱》。鲜为人知的是,此歌还作为由徐苏灵编剧与导演的上海电影制片厂1958年出品的黑白故事片《第一列快车》的插曲。
《社会主义好》不仅在当时迅速走红,全民皆唱,而且几乎一直传唱不衰。2009年由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面向公众开展的“网上推荐百首爱国主义歌曲”活动推荐名单中,《社会主义好》位列其中。2011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演的为党90华诞而创作的大型晚会《我们的旗帜》之欢腾的舞台、壮丽的诗章中,《社会主义好》又作为极具社会主义建设热潮的代表作之一,一经演唱就让观众回味无穷。在服装、环境和动作的交相呼应中,观众深深体味到了时代精神,引发了强烈共鸣。
朗朗上口直抒胸臆
《社会主义好》这首歌豪迈的歌声屡屡激荡飘扬在祖国的上空,为何?一是因为它强劲分明的主旋律,二是与不同时期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有关、更与国家命运和人民利益有关。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首歌曲豪迈自信、直接明了、一语中的地道出真谛:一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二是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歌曲朗朗上口、浅显直白、通俗易懂、简明扼要,让人一唱一听就直抵心窝、道理自明、精神立现。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老百姓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是朴素真挚的,甚至有很大的理想化成分。正如歌名与歌词,直截了当,直抒胸臆。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这块古老大地上破土而出,喜悦挂在人们脸上,自信洋溢于心间。“一五”“二五”的建设成就,使人们确信,一旦掀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超英赶美而取得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大有可能、前景灿烂。起步年月懵懵懂懂、毫无经验摸着石头过河,导致后来曲折坎坷。许多年后,当我们总结那段历史教训时才发现,那时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有想当然的成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尚处于摸索阶段。我们可以列数许多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可思议的天真,但不应怀疑新中国建设者崇高、纯洁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建起一个独立且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全国人民正是伴随这嘹亮歌声艰苦创业的。
到60年代中期、70年代中后期,《社会主义好》 这首歌依然在传唱,但对其解读由“建设”转向“革命”,以致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有些偏颇。
弹指一挥间,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举世公认,在西方世界经济萎靡、社会迷茫、政治混乱的情况下长时期保持“一枝独秀”状态,被称之为“中国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歌猛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英明论断愈发彰显其至理名言的伟大光辉!
进入新世纪后,在建党、建国以及改革开放等诸多大型纪念活动期间,许多单位的歌咏舞台上,《社会主义好》又不约而同竞相登场,大家引吭高歌,透出同当年一样的自信与豪迈,用这首歌道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度认同和由衷赞颂。
抚今追昔,开国领袖们雄心勃勃立下率领全国各族人民奋起直追、使我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的宏图大志。在人民群众一路唱响《社会主义好》的艰苦奋斗中,经过持续建设,14亿多中国人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迎来一个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