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污染防治 守护绿色家园
——方城县污染防治攻坚“全域治理”工作纪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在南阳调研时的指示精神,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高标准完成中央、省、市各类交办问题整改任务,今年4月中旬以来,方城县持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全域治理”专项行动,对县域内所有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全域排查,对县域内所有涉及生态环境问题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全域追查,对县域内所有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点位进行全域修复。
打击违法:依法合规,落地见效
近年来,方城县委、县政府把矿业领域作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把“两山”理念落实到矿山管理的各个环节,把原设的38个采矿权规划调整、压缩为10个,把探矿权从16个压缩为6个,使调整的矿权远离“三区两线”,已设露天矿山的采矿权不准扩储,不准扩界,到期不准延续。
依照土地法等法律法规,今年3月份,方城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四乱”整治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将乱采矿、乱占地、乱伐树、乱排污纳入“四乱”整治范围,建立长效监管机制。4月份,印发了《关于开展污染防治攻坚“全域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措施。县委、政府分别召开常委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全县召开9次污染防治攻坚推进会,明确目标任务,压实攻坚责任,推进各项攻坚任务落实。按照“全域排查、全域追查、全域修复”的全域治理总体要求,方城县成立17个污染防治攻坚“全域治理”专项工作组,聚焦涉矿、涉林、涉土、涉加工厂、涉禽畜排污等环境污染问题,严排查、重整改、见实效。
“没有营业执照,没有规划许可证,没有建设许可证,没有用地手续,非法开采、破坏林地或者耕地……在前期‘全域治理’排查中,发现不少砂石类加工企业存在一种或多种这样的问题,更是没有一家有完备的用地手续,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县污染防治攻坚办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例如杨集镇尹庄村的包某某石料加工厂,没有任何合法手续,目前已被依法取缔。
在铁腕整治、深度攻坚的强力打击下,全县矿山开发、林业治理、畜禽养殖、河道治理、矿产品加工等五大领域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全域治理”工作开展以来截至5月31日,全县共立案查处伐林烧炭、非法采矿、畜禽养殖排污、河道采砂案件109宗;公安部门立案查处涉嫌犯罪案件61个。
砂石类矿产品加工厂整治稳步推进。严格按照污染防治攻坚“全域治理”方案要求,从严监管,对达不到整改要求的依法从重处罚,坚决拆除。截至5月31日,全县已拆除存在严重违法违规问题的砂石类加工企业68家,其他69家矿产品加工企业已整改到位,等待验收。
同时,聚焦作风纪律,严查失职失责。随着全县污染防治攻坚“全域治理”专项行动进一步深入,县纪委监委持续加大执纪问责力度,查处了一批涉及生态环境领域的违纪违法案件。自4月12日以来,县纪委监委共立案69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4人(其中:党内严重警告8人、党内警告21人、政务记大过3人、政务警告2人);组织处理18人;涉嫌犯罪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3人。
修复生态:分类施策,有的放矢
目前,方城县共发现矿种34种,已探明储量的16种,如何将矿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成为这次污染防治攻坚“全域治理”专项行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此,方城县组织相关部门扎实调研,科学谋划,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草则草”的原则,对持证矿山、过期矿山、历史遗留矿山和非法开采点分类施策,强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重点解决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由于投入不足治理效果不明显,到期矿山和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欠账多等问题。
科学制订矿山生态修复规划方案。4月14日,县自然资源局邀请河南省地矿局地理测绘院、煤勘总院、资源环境调查四院、有色金属调查二队等多家单位专家,召开深化全域生态修复专家论证会,4月15日专家划点分组,深入到全县各个区域实地勘查,做到一矿一“方”、辩症“施编”。矿山生态修复治理规划的编制出台,为矿山生态修复的有序实施提供了遵循依据。
明确责任主体加压推进。对于持证及有主废弃矿山,责成矿山企业限期恢复治理到位,恢复治理必须依据县定方案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原则上坡度在25度以下的区域全部复耕,坡度在25度以上的区域全部复绿,综合采取培土、栽树、种草、挂网喷浆等多种方式一体推进,确保生态修复质量达标。对于历史遗留无主矿山,明确由属地乡镇政府负责,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的原则,监督指导属地政府组织村组进行生态修复,并开展水土保持工程修复,验收合格的设立禁采区标识。
四里店镇自“全域治理”工作开展以来,不少矿山的变化让老百姓看在眼里。“这里原来是大大小小的矿坑,风一吹沙土漫天。现在你看,成了花生地,半个月时间,花生苗都长出来了。”该镇油坊庄村村民王慧星说。该村支部书记张桂芝则告诉记者,村里的这处矿坑已经荒废了十多年,今年4月底开始动工改造,如今成了103亩的田地,既能给村里带来经济收入,又改善了环境。
在杨集镇,独山玉矿有限公司宛裕分公司和嘉和矿业有限公司生态修复提档升级,原来裸露的山体面貌一新。在独山玉矿宛裕分公司海拔610余米的第三作业台阶向上看,第一台阶陡峭的岩壁已绿意盎然,第二台阶正进行边坡挂网喷播、植绿等工作。目前,该公司完成治理总面积21360平方米,种植各类树木67900余棵、散播草籽面积21000余平方米。
在嘉和矿业的2号矿体,最下面采矿台阶的72亩山坡已经全部铺上了草皮,种植了香樟等林木,放眼望去已成花园。“公司还设置了恢复治理科学养护专班,对绿植有专人定时养护。”嘉和矿业经理霍学琮告诉记者,接下来公司将设立专门矿山生态恢复资金,严格执行边生产边修复。
青山不绿,工作不停,生态修复仍在推进。截至目前,全县17个持证露天矿山复绿面积829 亩,废旧设备、废石渣料等得到清理,矿区环境进一步优化,生产秩序进一步规范,其中8个矿山通过绿色矿山验收。过期矿山和历史遗留矿山修复率达到90%以上。
改善人居:全面提升,不留“痛点”
山更绿,水更清,家更美。方城县“全域治理”工作在水污染、扬尘污染、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中不留死角,全力破除困扰全县居民多时的顽疾、“痛点”,提升人居环境。
在该县券桥镇岳庄村宋庄自然村,一处坑塘见证了“全域治理”带来喜人的变化。“原来村里垃圾清理不及时,下水道也不完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很多都聚集在这个坑塘里。天一热,臭味刺鼻,苍蝇蚊子到处都是。”村民董相金告诉记者,经过整治,坑塘里垃圾运走了,污水也抽走了,还种上芦苇,成了全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据了解,该镇在“全域治理”工作中,结合夏季水污染防治,着力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保护水资源、提高水安全。
严控水污染保水质。方城县水资源并不丰富,属于贫水区,时空分布不均。水清岸净对提升人居环境意义重大。为此,县水利系统对全县两大水系六大河流的河道、水库进行了“地毯式”排查,对发现的93处问题及时交办相关属地限期整改。目前,已完成整改86件,有效解决了一大批养殖、生活污水直排河道,河岸及水面漂浮物严重污染河水,河道采砂规不规范及“四乱”等问题。
规范渣土车管理控扬尘。在方城县城区建筑垃圾管理所数字化平台上,全县114辆渣土车的运行情况清晰可见。这些车辆一车一档,统一编号、统一标识、统一密闭、统一安装GPS定位装置,进行尾气监测,一旦出现违规上路、抛洒遗漏、私拉乱倒等违规行为,依法从重处罚。“出入工地都要进行清洗,车轮、车身都不能带泥上路。在接到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通知后,更是不能上路。”渣土车司机刘师傅告诉记者。
规范畜禽养殖防污染。券桥镇土山村崔庄自然村村民崔小克养了100多头猪,却只有一个沉淀池处理粪污。在政府的引导下,购置了干湿分离设备,使粪污得到了有效存储利用。自全域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县农业农村局抽调96人组织对各乡镇、街道畜禽养殖污染排查治理情况逐场户进行全域核查和清零验收。截至目前,通过对2474个纳入台账的养殖场户三轮核查,合格养殖场户2213个,关停112个,拆除7个,合格率达到94.26%,整改提升工作仍在持续开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