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实施生态修复守护绿水青山
作者:  王小玲

方城:实施生态修复守护绿水青山

王小玲/文图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今年以来,在全域治理专项行动中,方城县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放在重中之重,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景则景、因地制宜的原则,目前已取得了突破性成效。

这几天,家住方城县四里店镇达店村61岁的村民刘保国家今年新增的十几亩小麦将迎来一个好收成。“修复的时候,他们成车成车往上边拉土,垫很厚的土,钩机又推推平平,然后老百姓都种成庄稼了。我种的有小麦,也有风景树,这都是额外的收入,多亏了砂矿对开采过的矿区进行修复变成了肥沃的耕地。”望着眼前这片泛了黄即将收获的麦子,老刘高兴地告诉刚刚到现场的记者。

老刘所说的砂矿,其实就是方城县四里店镇达店建筑用砂矿的一个环境生态修复项目。该矿业2018年投产以来,始终坚持边开采边修复的生态发展理念,所有开采过的矿区都已得到治理修复。在生态修复项目现场,记者放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草地斜坡,各种花草点缀其间,坡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几个大字十分亮眼。“守法是企业的责任,环保是企业的生命。我们企业严格按照政府职能部门的要求,边生产边修复。截至目前,共修复林地400多亩,种植林木4万多棵。”该矿业公司董事长林中耀介绍说。

同样高兴的还有四里店镇大石头沟村的村民们,今年,当地党委政府和村两委对村子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了治理修复,让大家对绿水青山即将带来的生态红利充满期待。

眼下,一场矿山环境修复治理的生态保卫战正在方城县全面展开。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景则景、因地制宜的原则,各个矿山企业负起修复主体责任,迅速行动,修复治理渐成燎原之势全面铺开。位于拐河镇果木庄村境内的龙头山,是一座滑石山。2017年以前,山体北部因乱采滥伐,地质环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目前虽已闭矿,但山体留下的千疮百孔,群众意见很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成为当地群众的迫切愿望。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进入5月份以来,当地政府积极对废弃的矿坑进行回填复绿,群众无不拍手称快。果木村村民常高旗说:“村民对这个矿意见很大,政府今年力度很大,经过整治老百姓的心病祛除了,很高兴。很多群众愿意来这里义务栽树,还要确保成活,所以这两天一直每天都上来浇水。”

增绿于山,不信东风唤不回。在杨集镇大河口村的大理石岩矿生态修复基地,600多米高的山体上,几名工人腰系保护绳,手握电钻,正在铺挂铁丝网。岩壁脚下,搅拌机轰隆作响。在矿山修复治理中,难度最大的就是裸露山体的治理。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态景观修复的原真性,他们采取先清理危岩、再挂网客土喷播等方式,种植适应性高、生长快的高寒灌木和乔木,尽快修复生态。“挂网喷播一平方一百二三十元,喷播面积两万多平米,已经投入一千四百七十多万元。投入再大,也要恢复矿山的生态环境。”该公司总工程师李建海表示。

在这次生态修复专项行动中,位于杨集镇境内的杨集镇嘉和矿业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复治理工程在短期内大见成效。“我们是开采一块修复一块,从4月20号到现在共计修复72亩。企业下一步要做出计划,从每年的销售利润中提取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以后的生态修复治理。”矿区生态环境发生的显著变化,让公司经理霍学琮信心更足。

4月份以来,方城县聚焦问题导向,对标中央指示,对标群众关切,在全县开展“全域治理”专项行动,并将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纳入专项行动工作的重点,对县域内所有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点位进行全域修复。作为主体单位的方城县自然资源局,创新工作思路,科学制订矿山生态修复规划方案,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确保修复一处达标一处。截至目前,全县完成治理面积36319亩的生态修复工作,其中植树697971棵、种草1151亩、清理废石309310吨、入库矿石83000吨、复绿面积4822亩、复耕面积3231亩,剩余生态修复工程正在按照时间节点稳步推进。

联系:王小玲

手机:1394932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