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十四五 实干开新局》高端访谈
重抓重推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
——南阳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副市长马冰访谈录
本报记者贺健 陈琰炜 范志钦
访谈嘉宾
马冰 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副市长
张荣广 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
蒋璞 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
秦守国 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工业强市壮筋骨,筑梦前行再腾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要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我市把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作为“九大专项”之首重抓重推,加快动能转换,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板块,为打造新兴区域经济中心、高质量建设大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面对“十四五”工业经济发展这盘新棋局,如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南阳视察调研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抓住先进制造业这个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的“牛鼻子”,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构筑优势先进制造业体系等方面布局落子,引人关注。近日,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副市长马冰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
砥砺前行迈大步(小标题)
记者:请您谈一谈,“十三五”时期,我市工业经济产业体系分布情况,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怎样的位次?
马冰:好的。“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牢牢把握转型发展核心,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标准化为目标,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助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目前,我市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拥有37个行业大类,工业规模总量持续壮大,稳居全省第5位。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形成了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纺织服装、油碱化工、冶金建材、新能源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10家,总量是五年前的近5倍。高新技术产业比重57.4%,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36.6%,具备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良好基础。我们的人造金刚石、大型防爆电机、特种印刷版材、超硬光学功能镀膜、大中型PCB钻针、深海石油钻机等产品达到了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十三五”期间,南阳工业为全市经济腾飞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河南经济发展和中原经济崛起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记者:“十三五”时期,全市工业经济有哪些亮点,如何为打造新兴区域经济中心提供强力支撑?
秦守国:“十三五”期间,我市工业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为引领,坚持做大总量和调优结构并重,取了显著成效。“十三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460家,居全省第四位,其中大中型企业155家,营业收入百亿元以上企业3家,10亿元以上企业29家。
“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稳中向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8%;企业效益不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8.0%,利润年均增长36.3%,2020年营业收入利润率达18.7%,比2015年提升14个百分点;发展动能持续转换,创新驱动有力有效,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4.8%和11.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比“十三五”期初提高27.7和17个百分点;工业项目建设亮点纷呈,近五年来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60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四成。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打造新兴区域经济中心、高质量建设大城市的关键阶段,全市工业将积极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乘势而上、创新引领,全面构建市域“234”工业发展格局,全力推进县域“主新特”产业快速发展,工业对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擘画蓝图定方向(小标题)
记者: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的先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怎样引领全市工业经济发展?
蒋璞:先进制造业之所以称其“先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的先进性,在生产体系处于高端,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通常指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
二是技术的先进性,就是在制造业制造技术和研发方面保持先进性。三是管理的先进性,就是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体现先进的管理水平。总之,先进制造业位于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具有技术先进、知识密集、附加值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特点。
近年来,我市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和困难,比如产业基础还不够强、不够优,一流企业还不够多、不够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谋划推进和支撑贡献还有不足,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尚未完成,一旦错过机遇,将被先进地区远远甩在后面。
因此,我市要持续深入实施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壮大优质企业,推动工业跨越发展。
记者:“十四五”时期,我市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专项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是什么?
马冰:基本思路是深入实施“两轮两翼”战略,加快建立南阳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南阳工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主要目标是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十四五”末,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902.1亿元,年均增长7.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177.7亿元。
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建成千亿级产业集群3个,500亿级产业集群4个。
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建设完善七大新兴产业链和四大传统产业链,实施“链长制”,不断充实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群体。
专业园区发展更加巩固。以专业园区推动企业集聚,以企业集聚壮大专业园区,提升十大专业园区质量水平。
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实施“千企升级”行动,构建骨干企业支撑群体,百亿级企业达到10家以上,10亿级企业达到50家以上,亿元企业达到500家以上,5000万元企业达到500家以上。
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基础环境进一步改善,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绿色化改造率达到40%左右。
记者:“十四五”时期,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重要抓手是什么?
张荣广:一是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提升产业集聚区的制造业载体作用。通过优化产业集聚区功能定位,加大产业引育,完善产业配套,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推进智能化示范园区建设;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以提升亩均收益为导向开展“百园增效”行动,实施差异化资源要素配置政策,加快腾笼换鸟,提升产出效益水平;推进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我市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全面推行“主新特”产业发展模式。各县市区紧紧围绕“主新特”产业补链条、上项目、抓招商,不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实现要素集约。不断巩固提升汽车零配件、纺织服装、非金属新材料、轴承制造、食品加工等优质主导和特色产业链,着力提升技术改造力度,加大科研投入,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优化要素配置,加速改造提升传统动能。
三是重点发展新兴产业。我市将重点围绕“节能环保、新能源及网联汽车”等7个新兴产业链,着力抓创新、强主体、育集群、优生态、促开放,实现全市新兴产业整体跃升,打造引领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记者: “十四五”期间,我市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部署是什么?
马冰:突出县域“主新特”产业发展。一是巩固提升主导产业,聚焦汽车及零部件、防爆装备、输变电装备、轴承制造、农牧装备等产业,进一步补链延链强链,支持产业做大做强;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聚焦电子信息、现代中药、印刷新材料、电子元器件、超硬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推动快速膨胀、高速发展;三是做优做强特色产业,聚焦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绿色铸造等产业,优化布局、整合资源,进一步壮大优势、提质增效。
着力构建“234”九大产业体系。构建“234” 市域工业发展格局,推动纺织服装、油碱化工两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冶金建材三大支撑产业量质齐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新兴产业快速膨胀。“十四五”末,建成千亿级产业集群3个(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绿色食品),500亿级产业集群4个(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油碱化工、纺织服装)。
强力推进“三个十”工程,全力抓好十大产业园区建设。采取专班推进、政策激励、协会互助等主要措施,推动高新区防爆产业园、高新区光电产业园、乐凯华光印刷科技产业园、卧龙区荣阳实业产业园、内乡县牧原食品产业园、镇平县想念食品产业园、方城县超硬材料和轴承产业园、桐柏县化工产业园、新野县纺织服装产业园、南召县绿色铸造产业园等十大产业园区建设。“十四五”期间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将基本建成的园区调出,将需要重点推进的园区纳入,通过持续产业导入、培育和扶持,推动产业集群、聚集发展。到2025年,力争10个产业园主营业收入全部超100亿元。
加速推进新兴产业链发展。推进智能装备、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新材料、5G、生物医药等7个新兴产业链加快发展。一要按照“一个产业链、一个方案、四个清单、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原则,成立市级领导为链长、市发改委、市工信局负责的工作专班,分行业制定产业链重点事项、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清单,绘制产业链图谱,建立“两图两库”(即产业现状图、产业链全景图、招商项目库、招商项目配套企业库)。二要串珠成链,狠抓链上企业引进、培育,发展壮大新兴产业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链,以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要培育“链主”企业,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推进产业链必须围绕企业主体开展,企业强则产业强,努力培育产业链龙头企业成为“链主”。
全力打造十强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贴息撬动、品牌建设、金融支持、要素保障等路径,“一企一策”,政策倾斜,全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百亿级企业达到10家以上,分别是:龙成、牧原食品超300亿元,云铸、豫西、中光学、荣阳实业、福森集团、防爆、新纺、西保超100亿元。
大力开展“千企升级”行动。将企业发展作为产业培育、产业链形成、专业园区建设的基础,“十四五”期间要把重点企业、大型企业培育作为重中之重;实施“千企升级”行动,建立星级企业评定晋级激励机制,政府每年对晋级星级企业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对进入世界、国内500强的企业以及在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品牌建设、上市融资和两化融合等方面成效突出的企业给予奖励;明确星级评定标准、企业晋级标准、奖励政策及标准,激发企业发展动能,力争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0家以上,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00家以上,5000万元以上企业达到500家以上。通过培大育强,带动全市工业提质增效,扩大规模。
久久为功立潮头(小标题)
记者:今年,市委、市政府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马冰: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出台《南阳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推进新兴产业链和传统产业链现代化提升总体方案》以及支持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等,加大对重点领域、集群、企业、项目、平台的支持力度。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帮助企业用足用活各项惠企政策。同时,认真落实《南阳市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若干政策意见》,对符合条件、达到标准的企业,及时兑现奖励扶持措施,切实发挥好政策的导向作用。同时,全方位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化京宛合作,加强与央企合作,再争取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带动产业转型发展。
二是强化融资保障。用好现代金融,加强对银行、基金、债券、担保、信托投资、融资租赁等资本市场的运用,引导企业运用股权融资、资产证券化、发行债券等方式开展直接融资;做好上市挂牌工作,强力推动赊店老酒、金冠电气、想念食品等企业上市,用足用活市政府创新发展贴息,不断壮大融资担保机构、资金池规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积极争取省级以上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重点领域、集群、企业、项目、平台的支持力度。
三是强化人才支撑。落实“诸葛英才计划”,以国际化视野建立完善产业链引人、用人和育人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服务、流动和使用制度,发挥南阳校企联盟平台作用,支持校企联合培养,探索“订单式”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以高端、紧缺人才需求为导向,重点引进和培育卓越企业家(领军团队)、核心技术人才、高级技工等。开展校企合作,攻关技术难题。打造“宛商大讲堂”品牌,持续开展优秀企业家创新经营管理培育,提升综合素质。
四是强化企业服务。深入开展“一联三帮”保企稳业专项行动,完善首席服务员制度,坚持现场办公,着力破解难题。大力开展产销、银企、用工、产学研等四项对接,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开展企业管理提升专项行动,推广先进管理模式,引导企业强化综合成本管控、对标挖潜降本增效。强化需求牵引、市场导向,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对接平台,推动新产品、新技术示范应用,引导企业提供高品质、低成本、快速响应的产品和服务。强化对重点项目的全过程、全方位服务,对重大制造业项目在审批立项、环境评价、用地保障、资金筹措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继续做好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落实减轻企业负担各项措施,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记者:我市提出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左右,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马冰:要把准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方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折不扣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指示精神落地生根,下一步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聚焦项目建设,在平地起谷堆上求突破。2021年谋划实施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280个,总投资约610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268亿元。重点推进豫西集团投资15亿元扩建、镀邦光电产业园等120个项目开工建设,年度完成投资78亿元。扎实推进云铸绿色冶铸一体化、卧龙综保区飘安医护用品生产基地等160个续建项目建设,年度完成投资190亿元。加快推进龙成冶材老厂搬迁技改升级等115个项目,年底前全部竣工投产、达产达效。
二是聚焦骨干企业培育,在实施“百企升级”行动上求突破。大力实施“百企升级”行动,紧盯150家重点支撑企业,采取科技创新、“三大改造”、企业上市等路径,一企一策,重点培育。力争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30家,其中超百亿元企业2家,超50亿元企业4 家,超30亿元企业7家,超10亿元企业17家。
三是聚焦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上求突破。完善提升智能装备、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新材料、5G、生物医药等7个新兴产业链和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纺织、碳酸钙等4个传统产业链,市级领导任“链长”,狠抓链上企业引进、培育,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是聚焦十大专业园区建设,在壮大产业集群规模上求突破。10个产业园区力争完成投资96.3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其中,方城县超硬材料和轴承产业园达到130亿元,新野县纺织服装产业园达到100亿元,高新区光电产业园、桐柏县化工产业园达到80亿元。
五是聚焦智能制造,在增强制造业新动能上求突破。谋划实施投资1000万元以上智能制造项目40个以上,总投资59.6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8.9亿元。推动7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新增省级以上智能工厂3家、省级智能车间6家,推动600家工业企业上云。
南纺集团
牧原食品产业园一角
内乡牧原装备生产线
内乡西泵
森霸光电
想念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