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沃土聚英才 创新发展谱新篇 ——全市人才工作综述
作者:  高雪

厚植沃土聚英才      创新发展谱新篇

——全市人才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高雪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

        在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调研南阳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关键时刻,在南阳打造新兴区域经济中心、高质量建设大城市的重要机遇期,我市人才工作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成立南阳市人才发展促进会、南阳人才发展集团,在11个城市建立务工创业招商引智服务联络组和市级人才工作站,先后收集2800余名“高精尖”人才信息,跟踪优质项目152个;3年来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022人次到我市开展交流合作,达成项目合作318个……我市人才工作亮点纷呈、硕果累累,人才支撑发展作用日益凸显。

创新体制机制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聚才用才,激发活力,关键靠好的体制机制。

       5月21日,南阳市人才发展促进会成立,就是针对人才供需之间的堵点痛点,以市场化的手段,以体制性的安排,打造人才需求侧总集成地。与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市专家人才服务中心、驻外人才机构、人才发展集团、人才产业园共同构成“两手发力”“六位一体”的人才工作新格局。这是我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成果。

      用好政府“有形的手”,发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作用,明确市专家人才服务中心“政治部”优势,突出驻外务工创业招商引智服务联络组和人才工作站“联络部”作用。通过加强与在外人才、高校、科研院所联系,先后收集2800余名“高精尖”人才信息,跟踪优质项目152个,签约项目21个,合同引资额达127亿。

       同时,更注重用足用活市场“无形的手”。围绕解决人力资源产业不强的问题,市委组织部积极收集先进经验、实地考察学习,于2月份注册成立了全省第一家的南阳人才发展集团,打造人才供给侧总服务商。设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加快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创投机构,打造人力资源产业集群。

     

发挥比较优势

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我市着力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开放理念,探索具有南阳特色的人才工作新途径。

      实施差异化战略,制定实施“诸葛英才计划”政策体系,综合运用“乡情引才”“柔性引才”“离岸引才”等模式,加快招才引智。

     充分挖掘近300万在外人才富矿,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主题活动475次。借助“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东风,先后组织开展了“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南阳行”“北京院士专家南阳行”等各类招才引智活动27场。布局离岸创新中心,将创新环节和产业化环节进行空间分离,探索“研发在市外,生产在南阳”的模式。

      用好现代化手段,建立人才大数据平台,开发人才地图、人才导航、人才评估和人才交易等功能,精准招引人才。加快建立“诸葛英才云服务平台”,形成人才工作联审联批机制。推动建立投资3.8亿元,占地192亩的南阳院士小镇,建立人才创新“智慧高地”。

        在招才引智的同时,坚持以用为本,盘活用好人才。组建13个产业特派团、2个企业指导团、5个民生服务团,引导448名优秀专家人才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奉献才智。持续开展“省博士服务团”、市“百名人才进百企”智力帮扶活动,近年来共组织省内126名博士和驻市大中专学校、科研院所选派各类人才360人次深入全市266家企业开展科技创新。

     

优化人才环境

激活创新创业动能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我市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小气候”,为人才成长播撒“阳光雨露”,着力打造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

     优化政策环境,全面升级“诸葛英才计划”政策体系,切实把人才创新创业的动能“激活”。突出政治引领、政治吸纳,推选532名基层一线人才担任各级“两代表一委员”,组织开展“回乡创新创业之星”“南阳拔尖人才”等评选表彰活动,布局建设17个人才主题公园、主题大道。

      优化服务环境,加大“诸葛英才公寓”数量供给,在原有全市1000套人才公寓基础上,高标准建设市级人才公寓175套。完善“诸葛英才卡”功能,提供医疗、出行、旅游及子女入学等快捷服务。

     优化社会环境,加大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力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18年的138家增至2020年的26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为更多人才提供足够的岗位和上升空间。

        适应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今日南阳,蓄势待发,求贤若渴。我市人才工作将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积极打造人才沃土和创新高地,为南阳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