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心系“国之大者”润育古城新篇
作者:  日报编辑中心

新野:心系“国之大者”润育古城新篇

孟夏时节,万物并茂。行于新野县的阡陌间,微风拂过层层麦浪,吹动粼粼波光,穗穗挺拔,渠渠清流,蛙声作管弦,“平原水乡”绿富美新野县已现雏形。移步产业集聚区,一座座现代化的标准化厂房傲然挺立,纺织服装、光电电子、食品加工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一条生机盎然的工业长廊跃然眼帘,千年古城处处跳动着务实发展的时代新音符。

新野县是典型的平原农业县,境内无山,百里平川,自北向南有唐、白、湍、刁等8条过境河流,全市80%左右的出境水过境新野,每年约有37亿方,是南阳盆地的出水口,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近年来,依托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区位,不断强化“田园新野”发展理念,以发展田园产业为重点,打造田园景观为关键,培育田园人文为保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实际行动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视察调研时的殷殷嘱托,实现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繁荣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将“国之大者”稳担于新野肩头。

生态兴县,利泽万方。新野县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为目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强化“田园新野”的发展理念,发挥水资源丰富的自然禀赋优势,统筹推进四水同治,重点实施了全域水系连通、唐白河治理、“千村万塘”整治、农村饮水安全、水资源管理五大工程,着力打造水系连通、河清岸绿、宜居宜业的“平原水乡”。

利用8条自然河道、现有灌区、部分开挖和在重要节点建坝蓄水,实现河与河之间、河与灌区之间、河与城区内河之间的贯通连接,蓄住“天上水”、留住“过境水”、涵养“地下水”,既满足农田灌溉用水,又保护水生态、形成水景观。止目前,共谋划实施水利项目23个、总投资66.3亿元,已完成投资23.1亿元。

严格落实河长制,高标准打造“智慧河长”系统,形成了即时可见、全程可溯的常态化河道智能监管体系,规范河道采砂管理,构建“人防+技防”、“河长+检察长+警长”的执法监管格局,有效提升了河道的监管能力和管理效果。

“这些年,新野生态水利发展的轮廓愈加清晰,河湖治理的力度空前加大,这主要得益于县里的科学决策。”谈起新野变化,同工程打了39年交道的新野县水利勘测设计室工程师、主任冯国成感触颇深。

食为政首,农为邦本。作为全国小麦商品粮基地县和河南省粮食主产区,该县紧抓高标准农田建设机遇,引导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生产向机械化集中、管理向专业化集中、经营向市场化集中,广泛开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多元化政务服务,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眼下,小麦正在促灌浆、增粒重的关键时候,还面临着干热风、烂场雨等潜在风险,我们抱着夏粮一天不到手、管理一天不放松的精神,做好应对不利气象条件的充分准备,按照‘加强监测、带药侦查、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治策略,严密监视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同时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等平台广泛宣传病害防控知识,力争麦熟一晌,抢时夺粮。”该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针对去冬今春气候特点、组织我县在田作物苗情,组织栽培、园艺、植保、土肥种子、水产、农机等方面的技术人员成立了专家服务团,线上线下开展田管指导,开展在线农技培训。持续加强麦田后期管理,科学组织机收会战,全力快收快打,确保丰产丰收。”

强化蔬菜种植产业链,以建设全国优质蔬菜强县为目标,建设六大蔬菜生产基地,全县蔬菜复种面积常年保持在35万亩左右,全县常年活跃着1000多名蔬菜经纪人,有90多家蔬菜专业合作社、100多座温室大棚和一个供港蔬菜基地,与河南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引进新品种,推行工厂化育苗、规模化种植,年产量170多万吨,产值20亿元以上,亩均产值7000元以上,菜农人均纯收入达6000多元。目前,全县共有25个无公害蔬菜产品,面积20.6万亩;12个绿色有机产品,面积3.1万亩;“新野甘蓝”“大白菜”2个地理标志产品通过国家认证,“宛绿”牌蔬菜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

项目带动,实干为先。抓住项目建设“牛鼻子”,充分发挥项目在加快发展中的载体和主体支撑作用,高标准规划产业集聚区15.6平方公里,由白河西和白河东两个组团构成,形成了以白河为轴线、以县城为依托、以河东组团和河西组团为两翼的“一区两园”发展格局。

围绕纺织、食品、光电等产业,通过大力招商,促进返乡创业,引进实施了利博公司车用精密传动零部件智能化生产线、新正方公司年产280万片智能电子视屏玻璃、明迪玩具产业园、长青生物质热电联产等重大产业项目。

围绕纺织服装、光电电子、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按照“优势做强、传统做优、新兴做大”的思路,着力在“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抓创新、创品牌、拓市场”上下功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县纱锭达200万锭,织机3000余台,年产纱线30余万吨,坯布2.2亿米,吸纳就业4.5万余人,棉纺织规模位居全省首位,先后创建为中国棉纺织名城,产业集聚区被国家工信部确定为全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单位。

以“返乡创业”工程为抓手,形成了鼎泰电子、旭润光电等20家企业为群体的光电电子产业。此外,该县依托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的优势,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牛肉熟制品、林果、蔬菜、花生、黄酒等深加工项目不断涌现,形成了科尔沁牛业、同星粮油等35家企业为群体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以产业集聚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平台、项目建设的主阵地、转移就业的主渠道。不断优化环境,栽桐引凤,累计完成投资40亿元,完善了路网、管网、通信、环卫等基础设施,配套了综合服务中心、棉花储备交易中心、棉纤维检验中心、环境监测中心、职教中心、公租房等服务设施,推动了医疗、商贸、教育等服务设施向产业集聚区延伸,产城融合水平逐年提高,宜居宜业新城区正逐步形成。

安居乐业,筑基塑魂。新野因其自身特点,贫困程度不是很深,贫困人口大多是因病因残和孤寡群众。该县早在2018年探索实施了乡镇敬老院五保集中供养模式,先后投入7000多万元,高标准建设了17所规范化乡镇敬老院,新增床位1104张。

“我今年80多岁,县民政局为我们考虑周到,真的让我衣食无忧,颐养天年。”近日,新野县民政局的工作人员来到该县上庄乡敬老院,开展生活服务、健康检测、精神慰藉等活动,并送上生活用品。

确保脱贫成色,新野县精准实施了“四集中”兜底模式,把全县3028名兜底贫困群众,通过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村级幸福大院集中托管、医养结合集中康复、社会福利机构集中托养四种模式,将特困供养对象、重度残疾人员、重症慢性病人员、失能半失能人员、孤儿、孤寡老人等六类人员进行集中供养,筑牢防返贫大坝。保持政策持久生命力,新野县在建设费用一次性投入基础上,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调动兜底保障机构积极性。

精准施策,叩响致富门。立足土地百里平川,大力发展壮大肉牛、蔬菜、花生三大特色产业,推行“龙头企业+金融+党支部+贫困户”“互联网+现代农业+党支部+贫困户”等三种扶贫模式,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产业化,全县种植蔬菜30多万亩、花生40多万亩,肉牛存栏10万头左右。

“感谢党的好政策啊!我们的生活条件也好了许多,吃喝不愁了,妻子看病有报销,孩子上学有补助,住房有保障,达到了脱贫条件,感谢党的关怀,感谢干部的帮助,使我们家过上了好日子。”城郊乡关场村村民罗红旗激动地说。

新野县以发展肉牛、蔬菜、花生、优质小麦等优势特色产业为引擎,带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了华宏食品等35家企业为群体的食品加工产业。同时,寻求对外合作,与豫宛商会签订的《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包含了9类9个项目,覆盖了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等多个方面,多措并举助力新野擦亮乡村振兴靓丽底色,在全面小康共同富裕道路上行稳致远。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要县乡村一起抓、党政一齐上、社会全参与,把脱贫成果巩固住、拓展好,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