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退伍老兵40年的红色情怀
作者:  郝春城

一位退伍老兵40年的红色情怀

本报记者 郝春城 通讯员 倪源

发扬革命军队的光荣传统,永葆军人的优良作风。退伍老兵杜海龙用40年传承红色文化,孜孜以求,成为方城县党史学习教育的楷模标兵。

杜海龙,今年58岁,共产党员,1979年参军,1986年退伍到粮食系统工作,是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为省科技创新优秀人物,获市、县道德模范和“文明使者”优秀志愿者等荣誉。其家庭荣获第九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省五好文明家庭。

收藏红色史料,创办红色文化馆

杜海龙的祖父杜德林是解放军某部大队长,在解放前夕执行潜伏任务时,不幸惨遭敌人杀害。地下党组织及时出手营救,将杜家后人连夜秘密送到方城解放区。感恩共产党,杜海龙从小就有了当解放军的梦想。小学一年级刚刚学会写字,他就用小木板做个“军属光荣”牌子,挂在家门口。

1979年10月,杜海龙如愿以偿,参军入伍。更为幸运的是,他来到了曾经鏖战独树镇的红2574师这支光荣的队伍。老红军、老英雄的优良作风,革命前辈的言传身教,深深地感染着杜海龙,坚定了他终生永葆军人作风,传承红军部队光荣传统的信念。1983年他被部队树为“学习雷锋、张海迪标兵”;2013年,他将30多年来的红色文化剪报、藏书、珍贵文献3000多件,捐献给南阳师院;2014年,他发起组织公益志愿队伍,先后被6所学校聘为学雷锋校外辅导员。2018年,新华社以《弘扬榜样力量》为题,报道了他数十年如一日乐施善举的故事;2019年、 2020年中国共产党网、人民网、中新网、《河南日报》先后报道杜海龙“红色梦报国情”。

40多年来,杜海龙始终不忘英雄人物和故事,他精心收藏红色文化史料数千件。2018年他开始着手创办方城红色文化馆、红色文化宣讲团,致力于红军岗红军河纪念碑林和独树镇红军学校筹建工作。许多人给他支持鼓励和无私馈赠,极大丰富了红色文化馆的史料。该馆藏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时期系列珍贵党史文献和文物,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特别是今年以来,相继接待省内外参观者上万人。馆藏的红色史料及文物教育感染着每位参观者;尤其是革命英雄人物连环画,受到师生们广泛喜爱。

发扬革命传统 探寻红色足迹

2021年初,杜海龙组建了由蒋卫国、贾慧、张创、李华、刘萍、张辉等志愿者参加的红25军长征精神宣传小分队,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利用两个月的节假日时间,在当地干部群众的配合下,对照红25军历史资料,翻越楚长城关隘,奔走红军战斗沿线,在红军途经方城县境的小史店镇过山庙、鏖战独树镇七里岗、徐沟红军宿营村、四里店善庄村等地,深入乡村,走进群众家中,挖掘红色故事,探寻红色足迹。

今年以来,他10多次义务带领省内外单位、企业、学校等团队,在方城境内重走长征路,宣传红色革命历史,宣讲红军故事,激励接受党史学习教育的践行者从党的苦难辉煌历史中,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力量,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把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忠实传下去,共创历史伟业。

不遗余力传帮带 健全红色文化网络

杜海龙的方城红色文化馆,得到著名军旅作家周大新、国防大学教授崔济温、党中奎少将的支持,不但为他搜集史料发起号召,还寄来红色书籍,积极参加弘扬红色文化的行动。

崇尚红色文化,志在民族复兴永固根基。近年来,杜海龙相继帮助学校、企业等建立红色教育展览馆,无私捐献珍贵文物230件。在他的带动下,方城县北关社区打造了1200平方米的“红色文化记忆馆”,二郎庙镇陈堰村创建了红色革命村史馆。目前,方城红色文化馆,与25军鏖战独树遗址、杜凤瑞烈士纪念馆、方城县规划馆,以及长征路上红军村等红色村史馆,相辅相成,形成红色教育网络,成为该县党史学习教育中的红色打卡地。

杜海龙用言行带动身边一大片人,影响一代人。他的红色文化馆里,红军帽、红星奖章、子弹带、煤油灯、肩章、铁叉等革命文物集中展示。该县许多学校设有“红色文化”橱窗专栏,同学们在参观红色文化馆后,把对红军的敬佩之情和真实感受写出来,在专栏里展示。一天,在上班的路上,杜海龙遇到一对学生和家长。学生向家长介绍:“这就是杜海龙老师。”学生家长鞠躬感谢说:“你给孩子送的红色书籍,太好了。红色教育改变了学生,我们家人非常感谢你。”

目前,在杜海龙的红馆里,正在开展金一南将军《苦难辉煌》读书会,凡是来参观的人,都要朗读书中的一个篇章

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杜海龙深有感触地说,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永固根基,小时候受到的红色教育记忆犹新,如今看到这么多参观者来到红色文化馆接受教育,自己再苦再累也感觉值得,“一生的信念就是要把红色文化馆办好,让红色基因代代传下去”。

816506590.jpg

1490467522.jpg129071895.jpg340875754.jpg127208640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