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我家老影集
作者:  李谱

“翻开我家老影集”

重返难忘岁月


  刘世良:九十代初期,我在社旗县大冯营镇丁庄小学教书。那时怀着一腔热忱,心里时刻谨记“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九六年清明节,我看到都市小朋友乘坐大巴车到“空军英雄杜凤瑞烈士纪念馆”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这对于咱农村的孩子只是一种奢望。当时的我,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动不如行动!自己用500毫升的葡萄糖瓶装瓶水,再找一张干净报纸包个干馒头,就这样轻装上阵,骑着自行车到35公里远的方城县杜凤瑞烈士纪念馆,把烈士的生平事迹编印成册,运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让英雄人物真正走进课堂。

拍摄时间,1996年清明节后。地点,方城县空军英雄杜凤瑞烈士纪念馆。


尤红梅:穿越时光隧道,重返难忘岁月。记得那是1985年左右,那时的我刚刚十来岁,一家人拉着架子车到乡里卖了棉花,手里有了钱,于是兴奋地步行前往卧龙岗。在诸葛草庐前,我们全家照了一张合影,站在最前面的是我,第一次到卧龙岗,欣喜和快乐驱散了旅途的劳累,我笑得合不拢嘴。中间爸爸妈妈,最后是哥哥姐姐。时光荏苒,岁月匆匆,我将永远珍存那份温馨与甜蜜。


陈德芬:1996年12月3日我和爱人与同学张举顺、娄延兰夫妇在人民公园东南角的蘑菇亭留影。这是我爱人从火箭军部队退役后在南阳人民公园的第一次拍照。


高金明:这是一张尘封半个世纪的照片,它记录了我当年的知青生活。回首蹉跎岁月,有两件事令我终生难忘。那是1970年,有幸参加“远景南水北调,近期引丹灌溉”陶岔会战工程一年。那年月土方上马,人海战术。机械化是靠手扶拖拉机马达,扯根钢丝绳把挂满载土的架子车从很陡的坡底拉到地面卸载。有一次,钢丝绳超负荷断了,一重车从坡顶冲撞下来,擦身而过,差点要了命。再是割麦季节,青年组没粮食,三餐薯面薯干红薯,苦不堪言。但是,下乡锻炼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懂得了劳动艰辛,粮食来之不易,从此吃饭再也不挑食了。如今生活,今非昔比,城乡无差距,日子是一年比一年好。 

照片拍摄于1971年元旦,地点邓县刘集公社曾家大队曾营村,图中左一为本人。图中站立拍照,左二为本人。


徐宏玉:

  你好,老同学,好久不见,还记得曾经的母校和青春吗?走,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南阳有个地方叫大屯,大屯有所学校叫十一中,我们在那里读书,学习。那些年我们都是好学生,穷学生,那个时候我们没有手机和电脑,感觉世界很小。

  但我们觉得很开心,费尽心思的淘气,学校里到处充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

  1977年7月1日,40年前的今天,在这里留下了我们学生时代的最后一张毕业留念的照片。定格了我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从此,我们将告别母校,带着梦想,带着理想,各奔东西。

  2017年7月1日,4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相聚,已是满头白发,容颜老去,儿孙满堂。今天我们相聚一堂,说不完的同学之情,重温着学生时代的快乐时光和理想。

  尘封40年的记忆突然鲜活起来,许久没有念叨的名字和未曾忘却的脸庞,以及一起陪伴生命走过的青涩执拗的追梦岁月,永远难忘,我的高中老同学,

  如今各奔东西后才知道,也许这一别就是一世,常年不见的老同学,你们还好吗?记住,照顾好自己,祝你们身体健康!希望同学们有时间相互打个电话,发个微信,互相问候一下,同学从来不用想起,只因不曾忘记。

  借此机会,我代表全体高中同学向我们的老师说一声:“老师,谢谢您!”徐宏玉1.jpg

徐宏玉2.jpg

刘世良1.jpg

金明2.jpg

陈德芬2 拷贝.jpg

尤红梅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