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里,这位社区医生有大爱   100把“爱心伞” 无偿借市民
作者:  徐蕾

  小巷里,这位社区医生有大爱


  100把“爱心伞”  无偿借市民

  本报记者徐蕾

微信图片_20210514145211.jpg

王炳奇在补充“爱心伞”

  刚下过雨的清晨,空气里透着泥土和花的清香。5月14日早上一起床,市民王炳奇习惯性地打开手机看天气预报,上午还有雨。他立即来到自己的诊所,多补充了几把伞放置在诊所门口的伞架上,随时为雨天出门没带伞的市民提供方便。

  暖心医生,无偿提供“爱心伞”

  小小的“爱心伞”置放点,就在南阳宾馆巷光明诊所门口,提示牌上写着“谁都有下雨天没带伞的时候”。如果不是这几个字的提醒,人们可能不知道这些伞可以随时借用。

  王炳奇是光明诊所的医生,记者得知,这些“爱心伞”是他特意订制的,首批共计100把,放到门口才半月,不过已经有市民发现这个暖心善举,开始使用“爱心伞”了。

  5月14日中午,正值学生放学的时候,家长们正等孩子放学时,天空又下起了雨。看到有的家长没带伞,王炳奇主动送上“爱心伞”,并告诉他们诊所门口放置的伞家长们都可以借用。不一会儿,门口置物架空了一半。

  “你也不留个电话,不怕拿走就不还你了?”有家长打趣说。

  “不怕,就是不还也没事。”王炳奇笑道。

  王炳奇说这话是有底气的。因为他观察到,“爱心伞”日夜放在门口,无人看守,已经半月了,没有丢过一把,而且凡是被人借去的,随后都又还回来了。

  头顶撑开“爱心伞”,伞下的人在雨中走得更从容。看着从眼前飘过的一个个“爱心伞”,伞上“风雨人生路‘光明’伴君行”几个字看上去格外暖心。

  “借伞”念头,因一次淋雨萌发

  对于提供“爱心伞”的缘由,王炳奇告诉记者,今年3月底的一天,他骑摩托车外出办事。走到半路,天空突降大雨,他这才发现,因着急出门,忘记带雨具了。当时的雨急且大,很快他便被淋得浑身上下湿透。“那会儿,一边埋怨自己大意,一边心里盼着,有人借我一把伞来应急该多好啊。”王炳奇说。因为浑身被淋透了,当天的他事情也无法再办,只得半路又折返回家。

  几天后,他在《南阳晚报》上看到一篇文章《好心女司机,我想当面谢谢你》,一位老人跟他在同一天淋了雨,幸运的是有过路好心人送了一把伞给老人,这事儿让老人特别感动,一定要找到好心人当面说声感谢。

  “有人可能认为这是一件小事,可是对于身处困境的人来说,无助的时候接受别人的帮助,他们不认为这是小事,因为我自己也经历过。”王炳奇说。

  这件事后,王炳奇萌生了无偿给路人提供爱心伞的念头。说干就干,他在网上订制了100把印有“风雨人生路‘光明’伴君行”字样的伞,并专门买了一个能盛20把伞的置伞架,放在诊所门口,希望在下雨的时候给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

  这些伞承载着主人的爱心,24小时“守候”在诊所门口,随时准备为有需要的人撑起一片“晴天”。

  温暖常在,乐于助人是习惯

  熟悉王炳奇的人都知道,他喜欢参加爱心公益活动,因此免费提供伞给有需要的人这一举动也不是突然心血来潮,而是他一贯以来乐于助人优良品质的自然体现。

  在小小的伞架上,记者还看到“环卫工人驿站,免费茶水供应”几个字。王炳奇说,给环卫工人免费提供茶水已经坚持很多年了,他关注环卫工人这个群体,自2015年以来,他还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每年坚持开展“三伏贴”“三九贴”送环卫工活动,对环卫工贴敷实施全免费,每次活动都有几十名环卫工受益。

  “这附近的环卫工都熟悉我,有时候诊所病人多,我忙得走不开,生活垃圾没有及时送到指定投放点,有的环卫工人路过就顺手帮我把生活垃圾捎带走。”对于自己的收获的回报,王炳奇更觉得自己所做的事都是有意义的。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作为一名诊所医生,王炳奇天天熬制预防新冠肺炎的中药汤,免费发放给社区居民,当居民对他的善举连连感谢时,他也只是说,这是医生应该做的。

  如今,在王炳奇的诊所里,还经常有爱心志愿者把准备捐给帮扶对象的钱、物交给王炳奇保管,大家找合适的时候一起去进行爱心帮扶活动。王炳奇的诊所里有一个蓝色的小包,里面都是大家暂存到他这里的钱和物,每一笔王炳奇都认真统计,并在事后一一公示捐赠流向,让大家的爱心献得明明白白。

  5月14日下午1点多钟,中午来借伞的人回来还伞,特意到诊所给王炳奇说声“谢谢”。

  “不用谢,有需要,可以随时来借。”王炳奇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