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回访记•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
作者:  高雪

  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回访记•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


  建好新家园    念好致富经     乐享新生活


  本报记者  高雪   王鸿洋   


  滔滔丹江水,浓浓移民情。


  5月13日下午,带着对移民安置和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情况的牵挂,习近平总书记到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踏上这片心心念念的土地,走进邹庄丹江绿色果蔬园基地、邹庄村文化广场考察调研,详细了解南水北调移民安置、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移民增收、村容村貌等情况,并到村民家中看望,对搬迁的广大群众为南水北调作出的卓越贡献表示感谢,赞扬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伟大的奉献精神。


  当日,记者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到邹庄丹江绿色果蔬园基地、邹庄村文化广场和村民家中回访,真切感受到搬迁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建设好新家园、念好致富经、过好新生活的十足信心和精神风貌。


  “扎根基层,干出个样来”


  在邹庄丹江绿色果蔬园基地内,习近平总书记一边走、一边看,不时询问果蔬园生产销售情况,“猕猴桃亩产能达到多少?”“每年的销售情况好不好”“农民收入怎么样?”……在听完邹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凌行的介绍后,看着结满幼果的猕猴桃果园,习近平总书记满意地点了点头。


  “总书记的到来既温暖人心,又鼓劲提气,在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我一定会扎根基层,干出个样来,不辜负党的希望和培养。”再次回忆起同习近平总书记现场交流的情景,凌行仍激动不已。


  “我们当时正在园子里进行疏果作业,看到总书记来了都非常激动,赶紧围了过来,情不自禁地喊‘总书记好’,总书记微笑着跟我们打招呼,还关心的问我们收入和工作情况,感觉非常的亲切。”邹庄丹江绿色果蔬园基地务工人员盛亚丽说起总书记来时的情景,难掩满脸的笑意。


  产业兴,百姓富。自2015年起,邹庄村积极引进农业企业,利用南水北调移民村产业发展试点项目资金,建设了邹庄丹江绿色果蔬园基地,流转土地662亩,种植猕猴桃、莲藕、葡萄等果蔬。目前,全村300余人从事果蔬产业,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与此同时,借助果蔬园基地发展的东风,邹庄村经济发展也驶入了“快车道”:种植花生200余亩、烟叶220亩、辣椒130亩、养羊1200只,规模化养殖场、烟叶烘烤车间、标准化养殖小区……一项项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和项目建设,铺就了邹庄村的致富路。


  “精神传下去,日子好起来”


  离开邹庄丹江绿色果蔬园基地后,习近平总书记又来到该村文化广场,在移民精神展板前,总书记认真察看,听取了淅川县县长杨红忠的汇报。


  “习近平总书记那句‘吃水不忘掘井人,你们就是掘井人’让我激动不已,我们一定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让移民精神传下去,让移民日子越过越好!”杨红忠告诉记者,总书记的话像一剂强心针,鼓舞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干劲,也温暖了广大移民群众的心。


  从1959年的第一声轰山炮开始到今天,半个多世纪以来,为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淅川县先后搬迁移民36.8万人,是全国移民大县。目前,淅川县共有新老移民8.27万人,每8个淅川人中就有一个是移民。


  为了让移民“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淅川县抓产业增收,积极探索发展“短中长”三线产业,整合资金2.5亿元,实施移民产业项目120多个,惠及8个移民村的5000多名移民;抓人居环境改善,先后实施5批移民避险解困试点项目,建设安置点43个,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为96个移民村配套党群服务中心、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项目,受益移民2.8万人;抓基层治理,以县域治理“三起来”、乡镇工作“三结合”为统领,持续弘扬移民精神,创新开展“两弘扬一争做”、“无访村”创建、“三清理一公开”等活动,让群众获得感、幸福度大幅提高。


  如今,走在淅川县各移民村,干净宽敞的水泥路穿村而过,一排排两层小洋楼分立两边,各家各户门前绿树成荫,月季飘香。村中学校、卫生所、健身广场、便民服务大厅建设齐全,各种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移民群众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牢记嘱托,芝麻开花节节高”


  “总书记太平易近人了,一听他开口说话,紧张的心情就平和下来了。”当日下午5时多,习近平总书记又来到村民邹新曾家中亲切交流。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邹新曾的儿子邹会彦动情地说。


  2011年6月25日,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邹新曾一家六口从油坊岗村搬迁过来,当地政府按每人24平方米分配了住房,开始了新生活。全家通过务农、打工等渠道,年收入近10万元。


  “总书记特别关心移民群众,从吃的用的到住的每个细节都关注。”邹会彦告诉记者,总书记到家中后,首先进入厨房,询问用水、用燃气情况,还掀开锅盖,打开冰箱,看看家里吃的啥,再到卫生间、卧室,察看生活居住环境……每到一处,总书记每一句询问都表达出深深地关切,让邹新曾一家人感到格外温暖。在客厅,邹新曾和家人围坐在习近平总书记身边。在得知邹会彦的妻子郭春玲正在做电商、镇上有电商培训的情况时,总书记感到很欣慰。“总书记对村民发展电商很感兴趣。”郭春玲表示,现在除了在镇上一家服装店上班,还在做微商卖护肤品,一年总收入有四五万,接下来将做好电商,进一步增加收入。


  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邹会彦女儿邹子金正在读高三,马上要高考,儿子邹子辰正在读高二,学习成绩很好。“在听到女儿想读师范做一名教师,儿子想当一名光学工程师时,总书记特别高兴,嘱托孩子们要好好学习,做国家栋梁,做国家有用之人。”邹会彦说,临走时,总书记起身走到贴满奖状的墙面前,认真看了孩子们的奖状。


  “这些年日子越过越好,衷心感谢共产党。”邹新曾由衷地说。如今移民搬到新家已经快十年了,邹会彦畅想着新生活:等孩子们这一两年都上了大学,准备开一家农家乐,牢记总书记嘱托,把生活过得芝麻开花节节高!



图为:邹庄丹江绿色果蔬园基地技术人员正在进行疏果作业。


图为:邹新曾一家在接受媒体采访。


微信图片_20210514164821.jpg

图为:陶岔村渠首大桥美景。

本报记者 王鸿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