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为本书写温暖答卷 ——我市社会民生事业全面发展掠影
作者:  于晓霞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南阳实践

民生为本书写温暖答卷

——我市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于晓霞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就业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3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就业32.6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社会保障

建设“四集中”机构1430家,集中兜底10.2万人;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550.21万人、842.26万人、959.51万人、57.56万人

教育

中心城区5年建设20所完全学校,总投资120亿元,全部建成后新增学位12万个;新建、改扩建中小学56所,新增学位5万多个;“全面改薄”覆盖农村中小学1830所

医疗卫生

全市卫生健康机构数达到1.01万家,每万人全科医生0.97人;所有县级人民医院全部建成县域医疗中心,全市三甲医院达到6家,南阳艾草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

老旧小区改造

累计投入资金4.8亿元,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487个,惠及群众37770户,整治、改造背街小巷556条

 

一座幸福之城,须有鲜明的民生底色。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呼应民生需求,破解民生难题,补齐民生短板,兜牢民生底线。一个个民生工程、一项项惠民举措,都化作一个又一个笑颜绽放的故事,让南阳的民生答卷写满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精准施策  端稳群众就业饭碗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我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实施就业惠民政策,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持续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多措并举稳就业,千方百计促增收。

2020年,面对疫情“大考”,我市积极探索推进“三有一可”机制,通过组织“点对点”复工专车、专列、专机等多种形式,累计安全输送132.7万外出务工人员返岗复工,有效破解了外出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我市“三有一可”机制经验做法在全省范围推广,并得到了国务院肯定。

聚焦大学生等重点人群就业,推出线上“春风行动”、云招聘“直播带岗”等活动,积极搭建线上就业服务平台,让求职者足不出户就能找到好工作;积极实施惠企解困行动,切实帮助企业减负稳岗,鼓励农民工等在家门口就近就业。

稳就业就是稳民心,稳发展。通过努力攻坚,2020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5%,超额完成省定重点民生实事目标任务,向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稳就业保民生答卷。


均衡教育资源  破解“大班额”

家门口,走几步,就有一所好学校,这是众多家长的一大心愿,迫切而朴实。让我市家长们暖心的是,这个心愿已经在实现中。

完全学校建设的“南阳速度”。市委、市政府把中心城区完全学校建设被列入重要民生工程强力推进,从2017年起,连续五年每年在中心城区建设4所15年制完全学校,总投资120亿元,占地6000余亩。目前,8所完全学校已全面招生,在校生30112人; 8所完全学校加快建设进度,将于今年秋期全面招生;2021年度4所完全学校已经开工建设,2022年投入使用,全部建成后将新增学位12万余个,逐步消除城区大班额问题。

五年来,我市“全面改薄”累计投入资金29.3亿元,1830所农村中小学校美丽蝶变。所有县市区成功创建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十四五开局之年,蓝图绘就,实干为要。完全学校和新一中新校区建设加快推进,张仲景国医大学复建项目将于下半年开工建设……全市上下全力以赴,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力争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织密社保网  兜牢民生底线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越织越密、越织越牢的社会保障网,铺就出南阳百姓幸福生活的暖心底色。

 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制度和人群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16连涨”,医保待遇水平持续提高,异地就医实现即时结算……一项项社会保险惠民新政的实施,切实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是牵挂。

2020,我市把特殊贫困群体兜底保障作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关键举措,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农村特殊贫困群众兜底保障 “四集中”办法,整合32亿元政策资金,建设“四集中”机构1430家,采取村级幸福大院集中托管、乡镇敬老院机构集中供养、社会福利机构集中供养、医疗机构医养结合集中康复的方式,集中兜底10.2万人。

 

小病不出村  群众就医更方便

“自从镇卫生院加入县域医共体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卫生院就能请到市里专家做手术,医疗费低,报销比例还高。”5月12日,卧龙区英庄镇村民王雪芬的一番话,说出了广大百姓的心声——能在家门口看好病,谁还愿意舍近求远!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20年,我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全覆盖,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格局初步形成,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高水平医疗服务;全市1112个贫困村建成标准化卫生室,4675个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1.45%,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十三五期间,我市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实现突破。所有县级人民医院全部建成县域医疗中心,全市三甲医院达到6家,中心城区“一校一馆六院三中心”医疗卫生项目全面启动实施,张仲景健康城建设进展顺利,南阳艾草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 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中医药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

 

老旧小区改造  “改”到群众心坎上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一字之差,却让广大居民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我们小区真的是里外大变样,环境漂亮了,停车规范了,走在小区,心情舒畅。”谈及自家小区改造后的变化,家住宛城区五里堡街道卧龙运管局家属院的余德青高兴地说。

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其列入南阳市2020年重点民生实事和九大专项考评内容,“里外”统筹,“软硬”兼修,三年来累计投入资金4.8亿元,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487个,惠及群众37770户,整治、改造背街小巷556条。仅2020年,累计完成投资3.1733亿元,完成335个项目26859户目标改造任务,超额完成省定8166户目标改造任务。曾经脏乱差,如今洁净美,老旧小区改造后“颜值”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大提升。

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今年,我市计划完成3万户老旧小区改造任务,2023年前全市要全面完成2005年以前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持续推进保障房建设,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3896套……

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所有的出发点,是民生;所有的落脚点,还是民生。满满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广大百姓在感受幸福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南阳这座城市的温度。

 


1620630421282267.jpg

 南阳市第一完全学校全景




微信图片_20210512084445.jpg

 幸福养老     本报记者 周梦 摄


住有宜居 幸福感从”我家”开始


顺安社区老旧小区改造.jpg

 老旧小区美丽蜕变    本报记者 于晓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