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网网评丨多措并举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评论员:李璐晔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节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但是,国家高度重视,截至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开局,虽然国际新冠疫情继续肆虐,但由于我们国家应对得当,各项工作均表现优秀,农业生产更是独树一帜,粮食生产必将连续丰产。
由于需要基层一线采访,笔者经常下乡。行走在乡间田野,看着丰收在望、绿油油的麦田,笔者由衷地感叹:今年又将是一个丰收年。粮食丰收了,农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笔者有亲戚就生活在农村,这几年是一年一个变化,一年一个台阶。房子重新翻盖,原来的小平房变成了别墅,小车也有了。可见,农村真的不再是过去的农村,农民也不再是过去的农民。但是,笔者认为,“三农”工作极为重要,还要进一步开拓创新,措施得当,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首先,要有清醒头脑,不骄不躁。虽然粮食连年增产,农民的日子普遍好过了。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农村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有的地方还存在着撂荒现象,有的地方农村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欠账很大。一遇上旱灾,就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农民增收;有的地方生产形式单一,农民增产不增收。
其次,要改善生产模式,实现集约经营。农业、农村、农民是“三农”的有机组成,三者相辅相成,离不开一个“农”字。农业是“三农”的基础,农业生产要实现现代化,跟上时代步伐。有不少地方土地小块经营,不连片,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劳动生产率低,经营成本高,从而拉低了农民的收入,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善生产模式,土地连片经营,大规模实现机械化作业,实现集约经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农业的根本出路。
其三,要因地制宜,实现多元经营。在保证农业耕地红线的同时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亦农则农,亦经济作物则经济作物。拓宽农民经营种植模式,培养职业农民和加快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无农不稳。位于第一产业的“三农”体系,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权重虽然占比靠后,但是却是一个弥足重要的产业基础。科学、合理处理好农业、农村、农民之间的关系,紧踏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编辑:张优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