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南阳实践)乘势而上壮美画卷正铺展 ——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笔
作者:  高雪

  乘势而上壮美画卷正铺展


  ——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笔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摘自习近平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兜底帮扶

  全市已建成“四集中”机构1430个,兜底保障10余万人,确保“四集中”对象应养尽养,应兜尽兜

       产业就业

  全市已有8590个产业扶贫项目、6957个光伏扶贫项目,财政资金参与投入建设的扶贫车间共585个,就近安置务工群众达1.68万人,其中贫困群众近8000人

       美丽乡村

  2021年新创建65个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101个市级“千万工程”示范村



  本报记者  高雪  


  加强动态监测帮扶兜底,筑牢防止返贫屏障;用足用活产业稳就业,增收致富开出“幸福花”;优化环境补短板,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入画来……放眼南都大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壮美画卷正诗意舒展着。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我市开展提升监测帮扶力度稳脱贫、提升带贫产业就业质量稳务工、提升“四集中”兜底水平稳保障、提升扶贫车间效能稳运行“四提四稳”专项行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乘势而上,按下乡村振兴“快捷键”,接续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织密社会保障网


  “在这儿不仅吃得好住得舒心,还有医护人员照料,能过上这种日子真是知足了。”在方城县特殊贫困人员托养中心,来自清河镇赵和庄村82岁的五保户陈金玉,在接受托养中心工作人员照料时高兴地说。这是我市创新实施“四集中”兜底保障、让特困人员乐享幸福生活的一个缩影。


  在脱贫攻坚中,我市紧盯特殊贫困群众兜底帮扶,创新探索“四集中”兜底保障机制。目前,全市建成“四集中”机构1430个,兜底保障10余万人,确保“四集中”对象应养尽养。还探索推行“政康保”“政福保”“防贫保”等政策,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织密织牢兜底保障网。


  立足新阶段,我市对照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把脱贫攻坚好的经验坚定不移实施下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握首要任务,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做好工作、政策、机构队伍“三个衔接”。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政策,对脱贫县严格实行五年过渡期政策,对主要帮扶政策及时进行逐项分类调整优化,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确保政策不断档、工作不脱节。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是从制度上预防和解决返贫问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举措。全市已纳入系统的“两类人群”有12178户37604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3273户10947人,边缘易致贫户8905户26657人。我市结合实际,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实施常态化监测,加强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


  产业催开富民花


  一方方小梯田依山势而筑,千亩芍药花在山间竞相开放,放眼望去,满眼无尽的画意诗情。五一假期期间,在南召国储林项目基地,来自各地的游客徜徉在绿树、青山、花海中。南召国储林项目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融入旅游元素,开发乡村休闲项目,实施林苗景一体化工程,绘就一幅产业振兴的生机景象。


  青山金山两相宜,产业富民结硕果。南召县立足资源禀赋,积极探索“林+N”生态扶贫模式,唱“山歌”、念“林经”,走绿色路、打玉兰牌,还先后出台了《农业扶贫1+N专项行动方案》《中药材“三个十”扶贫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提升产业项目带贫质量。


  发展产业有活力,稳定增收有保障。目前,全市已有8590个产业扶贫项目、6957个光伏扶贫项目。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市持续实施“双业”攻坚,探索形成了内乡牧原“3+N”、淅川“短中长”等产业扶贫模式,建立完善了“七有”产业就业扶贫体系,帮助贫困群众融入产业、增加就业、提高收入。


  用好扶贫车间,稳岗拓岗解难题。我市财政资金参与投入建设的扶贫车间共585个,就近安置务工群众达1.68万人,其中贫困群众近8000人,解决了群众“务工”与“务农”“挣钱”与“顾家”的难题。此外,我市有30余万脱贫人口在外务工,在抓好脱贫人口稳定就业上,对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持续加强技能培训,加大劳务输出组织力度。同时,积极拓宽就近就地就业渠道,灵活采取扶贫产业龙头企业带动、扶贫车间吸纳、公益岗安置等形式,促进弱劳力、半劳力就近就地就业。


  美丽乡村入画来


  走进西峡县五里桥镇白庙村,扑面而至的是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原木牌坊、石磙石磨、粮仓草棚、纺花织布……独具匠心的农耕文化街区、民俗文化广场,将村落打造得处处皆是风景。作为美丽乡村示范村的白庙村,着力在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建设上下功夫,先后完成整村墙体立面改造、灯光亮化和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农事情景雕塑、人文景观水系贯穿其中,成为美丽乡村的样本典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西峡县委书记周华锋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该县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初步构建起产业兴、环境优、生活富、风尚美的乡村建设新格局,被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县。


  在乡村振兴中,我市坚持生态宜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今年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围绕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整治四个重点,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持续开展农村清洁行动,年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3%以上。推进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整治提升村容村貌,深入推进“四美乡村”、“美丽小镇”和“五美庭院”建设,持续抓好“千万工程”示范村创建,新创建65个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101个市级“千万工程”示范村,不断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传好乡村振兴的“接力棒”,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1620468415909517.jpg

  卧龙区谢庄镇加快坑塘治理,建设文化广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本报记者  崔培林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