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渠清水润北国
——我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绿色发展掠影
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希望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强抓节约用水,保障移民发展,做好后续工程筹划,使之不断造福民族、造福人民。
——2014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作出重要指示
本报记者 于欢
5月5日晨6时,拧开龙头、取水煮沸、茶尽、香回……这杯清水甘洌清甜,让习惯早起的郑州市民摆政神清气爽,疲惫感一扫而空;
一路向北,石家庄学院老师韩武钢正用水给孩子冲麦片;家住北京昌平的李现宏站在公交站前大口喝着杯中水……初升的日暖暖的光被水映射出五彩的晕……
6年多来,这千里清渠奔涌北上而来的丹江清水,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Ⅰ类水质断面比例达80%左右。从南阳出发在共和国的版图上昼夜不停滔滔奔流,累计向京津等城市送水36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24个大中城市、130个县,沿线直接或间接受益人口超过1亿人。丹江口水库被形容为向京津乃至华北地区供水的“大水缸”,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被称之为伸向中国腹地的“大动脉”,沿途城市供水实现了外调水与当地水的双供水保障,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现。
南水北调,润民心,泽民生,一路抚平华北干渴之殇。
千里长渠始南阳
5月6日上午8时,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渠首分局的工作人员何建刚和吴佳敏奔赴第一重点监测段面取水样,在举目青山如黛、绿树成荫、水流清澈、鸟鸣悠悠的秀美画卷里,俩人全神贯注专注工作,他们深知,身处堪称送水“总阀门”所在地的陶岔渠首枢纽工程进行水质监测容不得一丝马虎大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他们呵护着源头活水,保证了一渠清水永续北送。在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的南阳,如他们一样,尽心竭力做好水质保护的人们还有很多很多。
南阳,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不让一滴污水进干线,减污加绿,坚决防治污染,严格环境准入,先后关停整治企业1100余家、关闭搬迁养殖场1500余家、取缔库区养鱼网箱5万多箱,否决、终止工业项目超过430个,在汇水区和干渠沿线乡镇建设垃圾、污水处理厂76个,杜绝一切污染项目进驻南水北调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
南阳,建起保水质护运行八项长效机制,将1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和1个浮标站建在环库区及河流入库口处,对库区及上游丹江河、老灌河、淇河等入库河流水质的16项监测因子全天候实时监测监控,并与国家及受水区沿线省、市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联网,为国家调水决策及豫、鄂、陕三省相关部门水污染联防联控、应急响应等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此外,5支共2000余人的水上清漂和岸上护水队伍以及8286名保水质护运行“五员”巡查队员战斗在第一线……
南阳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服务南水北调这一“国字号”工程、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保护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牢固树立并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全力以赴保通水、保水质、护运行、促发展、惠民生,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渠清水寄深情
5月7日中午12时,渠首移民高建芳目不转睛盯着电视忘了吃筷头上的肉,老伴也被播放的渠首镜头吸引过去。老高说:“那儿就是咱老家,好想啊!”“别伤感了,现在移民到这,你看日子多滋润!”老伴宽慰着……在位于社旗县赵河街道办事处的高庄移民村里,老高老两口享受着移民政策带来的红利。
他们所在的村,相关部门开展的移民技术培训举不胜举,种艾草、白芷、白芍等中药材的实用技术户户都掌握,成了远近闻名的特色种植、养殖、加工基地等产业并存的美丽乡村。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市农村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7万元,有22个南水北调移民村人均收入高于所在县区人均收入水平。广大移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获得感、幸福感满满。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的南阳,是干线最长、移民最多、工程量最大、环保任务最重的省辖市。多年来,南阳人民为一渠清水永续北送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奉献。
从1958年,丹江大坝开工那隆隆的炮声,丹江口库区大规模移民的浪潮由此掀开。为了蓄足澄碧清泉,数十万移民搬离家园。在那个难舍的清晨,他们收起了谋生的渔网,作别了四世的祖屋,珍藏了故乡的泥土,做了最后、最深情的回望……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忠诚担当、大爱报国。为南水北调顺利通水,南阳两年多移民16.5万人,迁至河南6地市、158个移民点。这场史无前例的移民搬迁所产生的南阳移民精神,是南阳人深厚的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的深刻反映。
我们的党员干部强力实施“强村富民”战略,全面落实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发展力度,数以万计的像高建芳一样的移民百姓从中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从这个意义上说,南水北调工作进一步检验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集体体现。
涵养水源保水质
“千里调水,水质是关键。种辣椒化肥农药用得多,会让丹江水氮磷超标,咱们一定选择种植少用化肥的经济作物。”5月8日下午3时,蹲在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的石榴地头,村党支部书记张家祥和村里大户商量产业调整的红线就是“确保丹江水质达标”。该村从原来的辣椒村变成了石榴村,生态和文化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村民生活像石榴籽一样甜。目前,该县软籽石榴种植面积达5万多亩。
这是南阳水源区为避免农业面源污染影响水质、积极推广生物有机肥的一个缩影。仅渠首淅川县就累计推广施用生物有机肥20多万亩,减少农药使用量10万吨。
“守山守水,不能守穷。”库区群众已走上绿色转型路,捧起“绿饭碗”,吃上“生态饭”。如今,在丹江口水库2000余公里的库岸线上,绿林环绕,青山滴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构筑起生态净水屏障。
作为核心水源地的南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水源地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围绕“高效生态、绿色有机”的发展目标,在库区及其周边县区重点培育猕猴桃、薄壳核桃、金银花、软籽石榴等生态经济产业,着力发展先进制造、生态文化旅游等环保型产业,取得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在总干渠全线率先提出生态廊道建设工作,沿线县区按照两侧各100米林带宽度标准,连续三年开展干渠绿化,共完成造林3.7万亩,成活率达95%以上,率先在全线建成了连南贯北的生态防护廊道。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全市造林361万亩,汇水区造林132万亩,环丹江口库区造林5.2万亩,汇水区森林覆盖率达55%以上。在干渠两侧建设生态防护林带,被国务院南水北调办评为“全线示范”。全市共发展月季、玉兰、猕猴桃、山茱萸、艾草等特色林果业430.4万亩。其中,月季花卉企业达466家,种植面积达10万亩,有“世界月季名城”之美誉。世界月季洲际大会在南阳的成功举办,让南阳月季走向世界、香飘五洲。
南水北调不仅是一条简单的调水线,更是一条践行“节水优先”、诠释“生态文明”的发展线。
世代守护一江碧水
漫步在夜幕下的白河湿地公园,沁人心扉的花香随风飘散。
身旁,牙牙学语的女童在妈妈的引领下,正认真读着公益宣传栏显示的“爱护环境、清泉奔流、南水北调、确保水质”的词儿……5月9日晚8时的南阳城更显醉人风情。
我市抓住南水北调历史机遇,倒逼产业绿色转型,生态循环农业遍地开花,既保持了水土,也带富了一方百姓,宜居、宜业的环境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老百姓乐享其中悠然自得。
一渠南水润北国,千里清水寄深情。一个个决策部署,一道道调度指令,浸润着水源地人民的心血与智慧;一次次星夜兼程,一回回拦洪错峰,彰显着他们的担当与情怀。
智慧果敢的南阳人甘当“源头”守护者,倾力世代护送一江碧水,唤醒北方大地城乡绿韵。
干渠穿越铁路公路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
一渠清水北送
卧龙区蒲山镇杨营移民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