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火灾,他忘记自己是八十多岁的人(稿子在编辑中)
作者:  通讯员

市第六届道德模范获得者赵培堂——

面对火灾,他忘记自己是八十多岁的人

南阳市第六届道德模范获得者赵培堂同志生前系卧龙区潦河坡镇沟口村北下组组长。2019年44日为保护集体森林,在扑打山火中惨烈牺牲,享年81岁。20203月,卧龙区追授赵培堂同志“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后被评定为卧龙区第五届道德模范,20209月荣登中宣部“中国好人”榜。卧龙区潦河坡镇党委政府鉴于老人生前德高望重,获赞乡里,生平事迹感人,特为其树立道德模范纪念碑,弘扬正能量,昭示众人。

赵培堂同志当了一辈子生产队长,耄耋之年仍被村民推选为组长。20194411时许,他正准备做中午饭,看到对面南沟组的山坡上突然着火,就急忙放下手中的食材,(下锅的大米已经洗好,放在锅边)拿起一把铁掀,叫上他三弟赵润堂一起去救火。当看到东沟山上也有火源,就叫三弟去东沟火场,自己边走边给包组村干赵德方打电话报告火情。遗憾的是赵德方此时正在其他处扑火没听到电话铃声。火情就是命令,一向关心集体财产的他,完全忘记了自己已是八十一岁高龄的老人,独自一人冲向火场中……

14时许,在东沟参与救火的村干赵德方和在场的镇村组干群,没发现一向身先他人的赵老参与救火,赵德方便打电话,但一直通着没人接听,大家都觉得有些反常,在过去救火现场少不了他的,每年的清明节,十来一,或是春节,凡是农村祭坟烧纸的节日,他总是背着铁掀巡逻,遇到上坟烧纸的,他定要千叮咛万嘱咐,注意防火。有了火情,他也总是第一个到火场。遗憾地是,当日沟口村多处出现火情,村干部都忙于救火,失去了寻救老人的时机。

直到当16时许,老人的三儿媳妇因找不到公公,到处寻问打听,在邻组组长张玉照的帮助下,在南沟火场中发现了老人。可怜老人仰面朝天,头发全部烧焦,面部烧得炭黑,两脚被烧焦,裤子被烧尽,两腿裸露,严重变形,他的儿子给他穿衣服时,发现他的右手里紧紧地攥着左手拇指,可想当时老人是多么的无助,多么的撕心裂肺,是何等的煎熬。可怜老人被烧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怀里仍抱着那把救火的铁掀。

老人走了,走得如此惨烈。噩耗传出,儿女们号啕夜归,村组干部闻讯赶到现场,乡邻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回唁吊,镇党委政府领导亲到灵前慰问,政府出资二万元为老人买了一口好棺材,厚葬老英雄。镇党委书记惠广路同志亲自主持召开追悼会,老人乃一介农民,在出殡时数不清的花圈挽联为他致敬,认不清的面孔泪眼为英雄哭泣,竟呈现出千人送葬的队伍。

老人走了,走得如此壮烈。众乡邻来到灵前,无不涕泪交加。谈起赵老的一生,无不啧啧称赞。老人与人为善,与邻为善,忠诚厚道,与人相处,从不藏奸,他古道热肠,热心助人,曾帮助乡邻做过无数善事。在葬礼上,一个叫聂朝的年轻人前来吊唁,执意要还老人3000元,讲述了老人在潦河坡看戏时认识,2015年聂朝妻子患胃癌做手术需要钱时,他将平时节俭下儿女们给她的零花钱和在奶牛场打工积攒的3000元钱资助给聂朝。聂朝家景宽余后四次还钱,老人坚持不收,说:“我给你就没打算让你还”。在场的乡邻都感动得啧啧称赞,真是“好人遇到好人了,年轻人不还钱谁也不知道啊!”老人就是这样一个安平乐俭,朴素无求,宁肯苦着自己也要帮助别人,这大概就是助人为乐的最好诠释吧!

赵老不仅扶危济困,还经常体恤弱孤,慷慨助学。这些感人的事迹乡邻们历历在目。2014年春,沟口村北上组小学生李帅,母亲是智障,父亲李五因车祸去事,赵老去帮忙处理后事,礼单上随礼300元,又暗地里给李帅500元,帮助他完成学业。这次李帅回家听说老伯牺牲后,特意来到灵前感恩祭拜,一个高中一年级学生在灵前号啕大哭,众人劝说不止,李帅泣不成声,才说出了赵大伯这些年给他钱,给他衣服,老人曾把孙女给自己买的网球鞋托人送到镇平给他。行下春风,收获秋雨,赵老收获了感恩人的回报。在场村民无不为李帅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点赞,也更加敬佩老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

赵老走了,走的轰轰烈烈,他用生命诠释了他在世间所做的一切。俗话说得好,一个人说好不算好,大家都说好才算好,老人就是一个全村人都说好的好人。是大家公认的德高望重的老好人。他有一手做大锅米饭的绝技,在沟口村,无论是本家或是外姓,谁家有红白喜事,他都是不请自到,主动帮忙。刷锅洗盘,烧火择菜,跑前忙后,不但不求报酬,还要掏钱随礼,还不坐桌,不吸烟,不喝酒。这样的人谁不说好!农村办丧事,有一个习俗,出殡时要有两个人在棺材大头抗着出门,俗称“抗大头。”这个活没有人愿意干,大都是由孝子双膝跪地,磕了头,给双倍赏钱后才勉强接受。赵老在年近八十岁时还给崔姓老人抗大头。为此事还遭到他小儿媳妇的埋怨。他在村奶牛场干活时,年轻人一次抗一根钢管,他一次抗两根,弄得年轻人不好意思,有人托人好心告诉他的大儿子,让劝劝他的父亲,岁数大了别干活 太实在,而他却说:“那不是混人家钱哩”,赵老就是这样一个好人,好的近乎傻的老人。村支部书记给镇领导介绍时说:“像赵培堂这样的好人全村找不出第二个。”当听说老人逝去的消息后,很多乡邻从南阳镇平等一百多里外赶回来吊唁送葬,才呈现出千人送葬的感人场景。

赵老走了,走的使人扼腕痛惜。他为人忠厚老实,正直无私。他热心公益,大公无私,不图名利。他年事已高,村民一致推选他继续担任小组长,儿女们劝他别干了,他却说,我虽然年龄大了点,但我身体结实,还能顶得住。前年征收新农合医保费,他多次乘车去南阳镇平南召,宣传参加新农合的好处,把党的惠民政策,详细传达给全体村民,使北下组的新农合参保率达百分之百。村里的年轻人全都走出去上班或打工了,全组只留下四个老弱人,水渠夏季经常被冲坏,都是他和一个身体弱小的王怀义,义务修护,从没有向谁要过一分钱。老人平凡无华的点滴事迹得到了镇村领导的好评,赢得了乡邻村民的爱戴和尊敬。

赵老走了,走得使他的儿女们肝肠寸断,他虽然识字不多,但十分重视儿女的学习,他能吃苦耐劳,无论农活多忙,他从不让儿女们因干活而耽误学习。老人生活上安平乐俭,朴素无求,对子女深爱严导,言传身教,家风极严,他的儿女们都饱尝过他手中牛鞭的责打,却铸就了儿女们正直向善的做人品德,铸就了儿女们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作风。在家族中他积极传播孝道,弘扬尊老爱幼,团结全族子孙。他主持修撰赵氏家谱,自费采集信息,奔波于镇平鹿邑祠堂间,从无怨言。他经常教育他的儿女,隔邻处事,要多吃亏,要多替别人着想,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小组的水田离大河远,水源缺乏,每年栽稻谷时水都很紧张,他宁愿自己的水田栽不上,也要让位于自己下游的水田先栽上秧苗。这次他之所以奋不顾身救火护林,抢救集体财产而献出宝贵的生命,正是他长期无私奉献,热心公益积淀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