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岁83年党龄的他走了,把积蓄连同自己都捐了出来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99岁83年党龄的他走了,把积蓄连同自己都捐了出来
作者:  

  申六兴一辈子生活简朴,图为他在自家院子种菜。

  

  一位有着83年党龄的99岁共产党员,一位用毕生精力向焦裕禄学习、把一生都奉献给党和人民的离休干部,4月27日完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两年前,他深知年事已高,就把后事向家人作了交代——

  

  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要把我的所有积蓄作为党费全部上交。

  

  遗体捐给红十字会,作医学研究。

  

  后事从简,不浪费,不添麻烦。

  

  孩子们要用实际行动听党话、跟党走!

  

  他是原新乡地区轻工局副书记、副局长申六兴同志,1922年出生于河南林县(今林州市)姚村镇邢家墁村的一户农民家庭。

  

  忠诚本色,奋斗一辈子

  

  申六兴回到林州老家的场景

  

  人这一辈子,一旦纯粹就成了永恒。

  

  16岁,被秘密发展为中共党员,以当教员作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长达8年。25岁,接受组织派遣,前往新乡县开展工作。

  

  焦裕禄同志在兰考治理“三害”的时候,担任孟县(今孟州市)县长的他,发誓用毕生精力向焦书记学习,“我和焦书记同龄,按月份我还大一个月。我下定决心,要用毕生精力向他学习,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誓言。”

  

  孟县自古缺水,当时农业是“靠天收”,“引沁济蟒”成为一号工程。申六兴团结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带领30多万孟县人民不畏严寒酷暑,涉险滩、破难题,最终穿山越岭,修通了沁河这条福泽人民的生命之渠。孟县岭区农业有史以来第一次摆脱了缺水的桎梏,10多万亩农田尽享渠水惠泽。这条清渠流淌至今,过去的不毛之地,如今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

  

  1972年,申六兴担任黄河大桥接线公路指挥部指挥长,负责修通黄河大桥的50公里接线公路。接线公路工程1976年完成。4年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吃住在工地上,10个手指头伤了7根。

  

  70多岁的申六兴回到老家开荒建果园,带动乡亲致富

  

  1990年,离休7年之后,申六兴回到家乡邢家墁村,看到乡亲们生活还是那么贫困,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找到村干部商议,家乡地处山区,办企业面临诸多限制,应考虑靠山吃山、吃山养山,靠发展种植和养殖来改变穷困面貌。

  

  随后,他自个儿出资,建果园,修水渠,搞养殖场,带动周边几个村庄的贫困户致富。那些日子里,已是70多岁的老人了,喝口凉水、啃口干粮,就是一顿饭;几块石头并在一起,算是有了张床,“见困难就上,这是共产党员的本色。就是拼上我这把老骨头也要为乡亲们蹚出一条致富路。”

  

  2011年,已89岁高龄的申六兴,亲手把这块个人投资数十万元、价值已达百万元、凝聚着自己无数心血的果园无偿捐给了村集体。

  

  申六兴经常资助贫困学生。这是他为孩子们讲课

  

  这一生,他一直帮忙别人,捐了多少钱,帮了多少人,连自己都说不清、记不住。但他总是那句话,我是一个老党员,群众的苦难就是我的困难,活一天,就要为人民服务一天。

  

  “清空”一切,奉献一辈子

  

  申六兴晚年时候,经常看电视看报,了解国家大事

  

  20万元,是他省吃俭用下来的积蓄,也是这位老党员向组织缴纳的最后一笔大额党费。

  

  申六兴生前说,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缴纳特殊党费,让群众摆脱贫困,都过上富裕的生活,这是我的梦想。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也是我当初入党时的铮铮誓言。

  

  申六兴在新乡工作那些年,每隔一段日子他都要买上几十公斤的麦种寄往邢家墁村。村里翻建教学楼,学校植树,建图书室,硬化公路,每一次都没少过。他在新乡学院设立助学金,向贫困学生捐款6万元。汶川和玉树地震,捐款1.11万元;向林州市东冶村捐款3.2万元;向新乡市高新区东台头村捐款3万元;向新乡县老弱病残捐款7.5万元……

  

  2018年年底,新乡市妇联和市慈善总会组织开展为辉县山区贫困学生献爱心活动,在红旗区妇联工作的女儿申建平回家告诉了父亲。申六兴伸出一个指头,申建平以为他要捐1000元,一问老人才知道,他要捐1万元。

  

  申六兴无论走到哪儿,都端端正正把党徽戴在胸前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节过后没多久的一天,他一大早吃过饭,认认真真地佩戴好党徽,催促儿子申建军用轮椅推着他,来到市委组织部,亲手交纳了笔15.2万元的特殊党费。这一笔党费,其中15万元是省吃俭用多年的积蓄,2000元是国庆节前夕新乡市委书记张国伟看望他时送来的慰问金。

  

  去年正月初十,他也一样“宅”在家里,但率先做出“不一样”的举动,从存折上取出5万元捐了出去,支援一线抗击疫情。没有人去详细统计过他这些年来到底捐了多少钱。家人估摸,至少也在八九十万。

  

  抗疫期间,申六兴主动捐款5万元

  

  不留金不留银,留下精神

  

  从来都如此慷慨,对自己、对家人却是异常的“抠门”。

  

  20世纪60年代,妻子王翼荣调到孟县教研室工作,有人提出当教研室主任,任命文件都已经准备好了。申六兴知道后,硬是不让下发文件,说自己当县长、妻子当主任,不合适。

  

  王翼荣说,从结婚到现在,基本是靠自己当老师的工资养大了几个孩子,几乎没有见过申六兴的工资,因为大多资助了贫困群众。女儿申建平回忆:“上小学时最害怕学校开运动会,因为买不起运动衣、运动鞋。”

  

  申六兴晚年坚持学习不断

  

  昔日的同事冯海军讲了一件令他终生难忘的事。20年前的一天,申六兴回乡为了将开荒用的农具运回去,向单位申请用车。作为司机的冯海军记得很清楚,这是申六兴离休以后仅有的一次申请用公车,自己还补了油费。

  

  生活上更简单,多年来,馒头、咸菜、稀饭……就是他的一顿饭。

  

  “有人问我,沾过父亲什么光没有?我说老实话,这个真的没有!”儿子申建军说,父亲的性格他们姊妹几个是知道的,安排工作、托人走后门这种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我们从父亲那里得到的主要是精神财富,一个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再一个就是永不忘记劳动人民的本色。”

  

  他的小儿子申建良当年因单位效益差下岗后,想让父亲支持一笔钱做生意,却被申六兴拒绝了。申建良最终凭自己的努力走出了困境,“我们理解父亲,了解他的秉性。他是对的。”

  

  住院一年多的日子里,儿女们盼望着他能见证庆祝建党100周年神圣而光荣的时刻。现在,他走了,不能等到60多天后那个伟大的节日了。在几近与党同龄的岁月里,他目睹了党的苦难与辉煌,诠释了党心民心心心相印。他“清空”所有,把一切都“还”给党和人民。

  

  忠诚一辈子,奋斗一辈子,奉献一辈子,申六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样子。


编辑:谢瑶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经济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内容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