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打工拾废品4年还清执行款,这个社旗村民受人赞——
做人做事不能没有诚信
本报记者 于欢
车祸,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噩耗。然而对于老刘来讲,却好像是命运和他开的一个玩笑。因贫困无法赔偿而沦为被执行人的他,在法官的鼓励下进城打工,四年间按时按点偿还执行款,自己的一双儿女走出乡村还成了城里人,改变了命运。他的事诠释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真谛。
昨天,被法院誉为“最有诚信被执行人”的社旗人老刘在电话里告诉记者,言必信行必果,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古训,做人做事都不能没有诚信。
绝望 车祸悄然来袭
这个故事得从2015年7月的一天说起,老孙驾驶农用四轮车去给一农户家盖房,经过一个村庄时,与老孙相识的赵某也要跟着前去盖房,并约定由老孙支付工资。由于赵某左手有伤,所以只用一只手扶车坐在车边,在经过一拐弯口时,一场意外发生了,坐在四轮车上的赵某被甩了下来,造成身体多处骨折受伤,住院花费医疗费3.6万余元,双方为责任划分及医疗费争执不下,赵某遂诉至法院,当地法院判令老孙赔偿赵某医疗费、后续治疗费等各项费用共计7万余元。
判决生效后,身为贫困户的老孙没有经济能力履行,同样文化程度不高的他认为赵某受伤与其无关,就算被拘留也不赔偿,选择了失联。赵某遂申请强制执行。
找不到本人,也没有财产线索,法院依法将老孙纳入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走访时,得知老刘真实经济情况的执行法官闫进猛没有采取冷冰冰的工作方式,而是耐心寻找到他。在进行一场细致入微的普法教育后,憨厚朴实的老刘思想上的疙瘩被解开,他彻底明白了法律的公平公正和需要承担的责任。
点赞 外出打工还钱
老百姓骨子里的本分和法官的温情,让家穷志不穷的老刘当即表态一定会还钱。
特殊问题特殊对待,若硬让老刘一次性履行,不仅不利于执行,而且有可能让其因此致贫。于是在做好申请人赵某的工作后,双方达成了一年履行一万五千元执行款的和解协议。那怎么赚钱呢?法官闫进猛建议并鼓励老孙到外地务工。
憨厚的老刘牙一咬决定出去打工还钱。为了帮他在外找工作和出行方便,法院解除了对老孙的失信“黑名单”和“限高令”。于是,在工地打零工干小活、没活儿的时候就四处捡拾废品,凭借着南阳人特有的吃亏耐劳本性和“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执着,四年间,老刘在广州、梅州等地风里来雨里去为了“诚信”而打拼。
天道酬勤,命运对于努力的人都是公平的。相比待在老家务农,老孙这几年在外地收入倍增,不但能履行每年一万五千元的执行款,而且还带着一双儿女走出农村在城市逐渐站稳了脚跟。
昨天,将今年应还的执行款转到法院后,还剩最后一笔钱要还的老刘长吁一口气:“心里的一块大石头快要落下了,做人得讲诚信,马上就要无债一身轻了,感觉真是美啊!”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稿件中使用的姓名均为化名)
编后:诚信,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至关重要。人与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不管是老刘对法官的承诺、还是法官对申请人的承诺,这都是诚信。老刘靠双手勤劳挣钱去偿还债务的心堪称“勇敢、坚定”,法官对于案件温情的处理,践行了对于法律尊严的信仰和维护。一个被执行人的诚信就是一点儿星星之光,千百个诚信被执行人聚集在一起才能筑起诚信体系。诚信是一张不容背弃的人生契约,期待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打造诚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