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里的“通村入组“路成了断尾路 南召这条“村村通”引发群众关注
作者:  陈杰超

1公里的“通村入组“路成了断尾路

南召这条“村村通”引发群众关注

 

 全媒体记者张飞 单书军

      “要想富,先修路。”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村村通”农村水泥路逐渐普及,许多农民的出行问题也得到很好地解决。然而在个别地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村民出行仍有很大的困扰。

      近日,有市民拨打我市12345便民服务热线反映,在河南省“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第二批示范县南召县,皇后乡北召店村猪场组到靳庄村的通村入组路虽然修了,但离想像中差得太远,1公里的“村村通“仅修了不到700米,没有完成验收。记者近日深入当地村组进行了实地走访。

 

群众反映

通村道路被“打折扣”

      家门口干净整洁的路面,让人看着舒心,走得放心。我市长期坚持做好农村道路建设,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通村组道路、排前路、入户道路建设,基本解决了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农村地区交通改善带来的改变随处可见。

      日前,记者驱车50多公里见到了南召县皇后乡北召店村的吴先生。通过吴先生的叙述得知,该村去年修建一条“村村通”道路,路虽然变成水泥路了,但他却始终高兴不起来——新修的道路没有原来的土路宽敞不说,为何水泥路只铺设到个别村民家门前?这到底是“村村通”项目工程,还是这两家私人修的路?

      记者了解到,前些年,这个村里大多数道路还是泥土道路,为了一出门就能走上水泥路,他们全体村民通过自筹资金,根据胡同宽度修了条水泥路,方便大家出行。

      借本次“通村入组”东风,吴先生曾向村委反映情况,想把原组中主路和新修路面交接处也修一下,最好把组里的老路也修一下。但不知什么原因,原定的修建规划有了改动,自家门前的路也因邻居不同意铲除地里的蔬菜,导致其搁置未修。

      无奈之下,吴先生又找到村主任、村支书反映此事,经过协商,施工队在吴先生门前也就是主路修了一条1.5米宽的水泥路,原来2.8米路基中的1.3米,莫名其妙的又成了别人的私人菜地。原来交通局公示的千米工程,最后只有不到七百米,这是怎么回事?

 

记者调查

“水泥路”变成水泥路

      吴先生女儿手机拍摄的工程公示牌上显示,该村于去年5月份开始进行“村村通”修路工程,这条长1公里、宽3.5米、厚18厘米连通猪场组到靳家庄的水泥路,工期约两个月,该工程可解决50360人出行难。

      记者在此实地走访了解到,这两条新建的水泥路,之前都是土路,其中一条是由原村里的主路上改造扩建而成,这条路大家走了很多年了,是组中村民到河边、猪场组最方便的一条路。然而不协调之处就在于新路老路之间1.5米宽的路面的交接处。另一条水泥路是相隔几十米的一户人家,因为是仅有的出路,水泥路便直接修到其大门口。

      据该地村民讲述,以前这两条路一下雨满是泥泞,因为满是雨水和泥巴,村民们戏称其为“水泥路”。如今交通状况有了改善,农民出行道路选择更多了,坚实的混凝土道路让他们出门不怕打湿打脏鞋。

 

部门反馈

基层梗阻导致“搁浅”

      直接扩宽原主路更能惠及更多村民,为什么群众反映皇后乡北召店村的路不应该这样维修?带着疑问,记者联系到了南召县交通局。

      南召县交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村组的‘通村入组’工程是由村里、乡里根据村组情况制定规划后,汇报给县交通运输局通过的修建计划。因该村组内的路是早前群众集资修建的水泥路,不在本次修建工程之内。最终1公里水泥路,也因当地种植苗木群众多,无法协调修建路基,而改变原修建计划,仅修了670多米,并通过了交通局验收。”

      针对关于有群众反映新修道路和组里原路交接处为什么没有修这一问题,南召县交通运输局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此路段因两户村民纠纷,经过村委多方协调未果,导致其搁置未修。

      据了解,下一步南召县交通运输局将继续统筹推进农村公路“百县通村入组”工程与“四好公路建设”、“通村入组”延伸工程等各项利民工程。综合考虑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生态保护、资金统筹、群众意愿等因素,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和发展目标任务,有条件乡镇进一步向进村入户倾斜,向通组、通户延伸。

      “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自2019年,我市出台农村公路“通村入组”工程实施方案,各县市区以“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为抓手,打造具有特色的“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四美乡村样板。截至去年11月底,全市2580120户以上自然村已有25540个自然村实现通硬化路目标,通硬化路率达到99%。目前,我市已顺利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省级考核验收,全市90%多的村庄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整治,共建成省级示范村198个、市级示范村235个,让农村公路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