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口对日最后一战细节令人泪目,鲜血染红了小山坡——
让抗战勇士英灵回家
本报记者 于欢
56岁的西峡人刘党强和52岁的平顶山人李晓黎是一对网友,他们因痴情“抗战历史”而相识、因炽热的爱国情怀而相见。4月6日,李晓黎应邀来到西峡见到了刘党强,他们在挖掘史料细节时发现,在抗日战争对日最后一战的西峡口战役中,牺牲的中国军队最高军阶军官鲍允超是黄埔军校毕业生。“昨日英烈用丹心碧血保家卫国,今天我们心手相传帮英雄寻亲,英烈长眠在战斗的地方已七十六年,我们想通过晚报帮忙寻找他们的后人,让英灵回家!”昨天,他们拨通记者电话寻求帮助。
缘起 爱国情怀
西峡口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因主战场在西峡口(今西峡县)一线而得名西峡口战役。西峡县在新中国成立前隶属内乡县。今县城叫西峡口镇。1948年5月6日解放建县,1949年1月复并入内乡县,1949年11月又重新设立西峡县。1945年3月开始、历时5个月的豫西鄂北会战,是八年抗战最后的大规模战役,主要战场在鄂、豫、陕三省交界,包括老河口、南阳、邓县、西峡口等地区。而西峡口战役则是豫西鄂北会战中,持续时间最长、最激烈、最关键的战役,同时,也是最后一个结束的战役。
这一段尘封的历史往事,让痴情“抗战老故事”30余载、自建抗战展馆免费向社会开放的西峡县五里桥镇封湾村农民刘党强很激动,他想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本报曾报道过);同样也让平顶山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副秘书长、河南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李晓黎牵肠挂肚,他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挖掘更多的历史细节让后人看,是件很有意义的事。于是,浓浓的爱国情怀让二人从网上走到了现实中,共同探寻这段抗战历史,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英雄应有的感恩。
讲述 铭记历史
刘党强告诉记者,由西峡县政协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在2012年编撰的《抗日战争在西峡》系统地展现了抗日战争最后一战的全貌;而在查阅时任国民革命军110师329团3营副营长徐建铭老兵的回忆录时,李晓黎看到了那段悲壮历史瞬间关于鲍允超烈士的清晰描述。
回忆录这样记载——1945年3月,日军一部妄图打开进犯陕西的大门,向豫西重镇西峡口进犯,派一部日军迂回蛇尾沟,出其不意的进击西峡口侧背。当时正坚守在庙子、栾川一带的一一零师接上级命令分数路出发,迎击侵犯之敌。
3月31日,3营受命在蛇尾沟附近布防,将营指挥所设在山神庙附近,阻击该股进犯之敌。五连连长杜希武奉命带领全连携两挺重机枪在蛇尾沟以西一条南北山岭上设防,阻击敌人西犯。其余各连在蛇尾沟(隔河)北面山上布防,阻击该股敌人北犯,同时还可用火力侧击进犯五连防区的敌人。
杜连长带部队到达指定位置后,迅速侦察地形,布署兵力,构筑防御工事。日寇以“攻其不备、速战速决”之策,向五连阵地发起猛攻。敌佯攻我之右翼,主攻左翼。左翼阵地很快被敌突破占领,杜连长亲自带队实施反冲锋不幸牺牲。据一排长回忆:“杜连长白刃拼杀时被敌人刺中腹部,哈哈大笑说了句‘刺得好’壮烈为国牺牲。杜希武不怕死的英雄气魄、视死如归的品质使人永世不忘。”这场阻击战是一场惨烈的混战,日寇利用夜色掩护很快突破五连阵地,西窜人马岗。天明打扫战场,五连共伤亡二十来人。紧接着3营又受命向人马岗进发,追击敌人。
与此同时,师部又命令抗日负过伤的安徽人鲍允超副团长带领一个营兵力经人马岗向蛇尾沟前进,与3营合击该敌。
人马岗地形险要,两边是南北夹峙的陡山,中间的羊肠山道只能容一个人通过,东西有百余米长,南面是接连不断的山岭起伏地,北面临河。夜晚零点左右,尖兵行至此与日寇遭遇,战斗进入肉搏白热化。不时发出战斗指令的鲍允超副团长成为焦点,陷入敌人围攻,壮烈为国殉难。后日寇占领有利地形,掩护其部队连夜窜出人马岗,继续西行。
此次人马岗的突然遭遇,我军伤亡官兵四五十人,而日寇也遗弃十来具尸体。老兵徐建铭在回忆录里写道:“我和日寇交战多年,还是首次看见日寇遗弃尸体,其狼狈可想而知。”
随后,徐建铭所在的3营奉命打扫战场时,战士们眼泪淌不停,鲍允超副团长和战友们的鲜血染红了那个仅有四十多平方米的山坡……
求助 帮英雄回家
出生于1906年的鲍允超是安徽寿县人,生前是国民革命军第一一O师三二九团中校副团长,1935年毕业于黄埔军校军官训练班第三期,1937年6月4日晋升为陆军步兵上尉。他是西峡口战役中阵亡军阶最高的中国军官,从参加抗日同盟军开始,历经国民革命军110师所有对日大战,包括台儿庄大战,在胜利的黎明前为国捐躯。查看着好不容易寻来的烈士照片和资料,李晓黎充满敬意地说,自己已把为英雄寻找后人的事当成了事业来做,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其中。
“抗战英雄们在生死抉择面前,把生命置之度外,国家和民族放在首位,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把鲜血洒在他乡异土,很多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他们应该被铭记。由于年代久远等原因,信息记录不够详细,许多如鲍允超一样的英雄们如今长眠在大山之中不为人所知。我们想通过这种寻亲形式,让更多的人关注这段历史,用实际行动感恩英雄、告慰英灵、抚慰后人,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我们转发告知更多的人。”谈起帮英雄寻找回家之路缘由,刘党强和李晓黎如是说,他们希望为英雄寻亲成为一种常态,即使找不到,也让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去触摸牢记这段历史,这就值得了。
西峡县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当下,我们更应勿忘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警醒世人发奋自强,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她表示愿意参与帮英烈回家活动。
亲爱的读者,您若有相关线索,可致电本报记者:13203787686。
志愿者寻影追踪历史
刘党强(右)和李晓黎(中)
志愿者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