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拟用稿
一、古代廉洁官员的节俭故事 《中国组织人事报》
二、李白因才华游走江湖却不缺钱 《今晚报》
三、溯源:办事失败为何叫“砸锅”《天津日报》
古代廉洁官员的节俭故事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岁月留下了一个个崇俭戒奢的动人故事。
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他一生行俭,对后世影响很大。有一次,晏子正准备吃饭,齐景公的使者突然到来,晏子并未另外添加饭菜,只是一分为二,让使者与自己共餐,结果两人都没吃饱,使者遂将此事禀告给了齐景公。齐景公惊讶道:“作为宰相之家,竟如此贫寒,我还不知,这是我的过错了。”于是,他派人送千金给晏子,让他供养宾客。晏子却拒不接受,齐景公多次相送,最终晏子辞谢道:“我家不贫穷啊,我将您之前的赏赐用来照顾父母妻儿,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已经足够丰厚了,您再给我过多赏赐的话,我直接散发也不好,自己私藏起来更是错误,这都不是智者的作为。”由此晏子表白心迹,“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只要有衣穿,有饭吃,内心就很满足了,这样也可避免祸患啊。
“倔相公”王安石一贯视饮食为小事,粗茶淡饭,自得其乐。有一次,王安石儿媳家的亲戚萧公子前来拜见,王安石说请他吃饭,这位萧公子很是期待。谁知,王安石并没有用什么盛宴款待他,而是几枚胡饼,几块猪肉,随即主食一并送上。萧公子大失所望,觉得太过普通,难以下咽,只吃了胡饼的中间部分,还余有四边。王安石倒是吃得津津有味,见萧公子娇纵,王安石也不嫌弃他,将他剩下的胡饼拿来吃了,萧公子感佩王安石的节俭之风,不禁惭愧退下。王安石身为宰相,不以山珍海味为美,是因他对个人享受不感兴趣,一心都在推动国富民强的改革大业上。
与以上两位相比,北宋宰相吕蒙正对于节俭则另有一番心路历程。吕蒙正宽宏大量、正道自律,敢于直谏、善于识人。史书记载,有一个官员想巴结吕蒙正,送给他一面古镜,并声称有很神奇的功效,能照出二百里远,吕蒙正拒绝了,他笑道:“我的脸不过碟子那么大,要能照二百里的镜子干什么呢?”别人听说了后都对他很佩服。
吕蒙正小时候家中很贫穷,曾拾别人不要的瓜吃,后来任宰相后,他还建了一座“饐瓜亭”以示纪念。吕蒙正后来在生活上也讲究起来,变得奢侈了。他最喜欢喝鸡舌汤,有一天,他闲逛到自家花园,见墙角有一土丘,便好奇地问那是什么,旁边的人回答,这是为相公准备鸡舌汤所杀的鸡毛堆。吕蒙正很惊讶,我食鸡有这么多吗?旁人表示,一只鸡才一条舌,一碗汤又有多少条呢?吕蒙正沉默不语,深感懊悔,从此再不喝鸡舌汤了。吕蒙正知过能改,注重家风,其后辈多有名人,他本人也被誉为一代贤相。
晏婴在节俭中得到满足,王安石不以节俭为节俭,而吕蒙正知奢即返,回归节俭,三者因际遇和认知而各有侧重,就像三面镜鉴。爱惜粮食、杜绝浪费,并不因生活条件好转而改变,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仅与一粥一饭有关,更与保持锐意进取精神,培育节俭清正品格紧密相连。 摘编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李白因才华游走江湖却不缺钱
》
李白,作为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诗人,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家都很好奇李白一辈子没怎么工作过,整日游山玩水,他的钱从哪儿来?
若想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从李白的身世说起。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据李阳冰《草堂集序》所记载,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乃西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而李暠,也是唐朝皇室认定的先祖,也就是说,李白和唐皇室“八百年前是一家”。
虽然和皇室同出一脉,但是李白的家族并没有因此“沾光”。隋末,李白的祖辈因获罪被发配到碎叶城,也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一带。直到唐中宗神龙年间,李家才从西域跑到四川,开始了新的生活。
李白这一辈子结了四次婚,有两次是入赘。第一次入赘发生在李白27岁那年。他游历到了湖北襄阳,跟当时的诗人孟浩然一见如故,整天在一起吟诗作对。孟浩然看到李白快到而立之年还孑然一身,就给李白张罗了一个对象。女方是丞相的孙女许氏。此时的李白,还是一介布衣,以这种身份迎娶丞相之孙女,只能倒插门。
幸运的是,许氏并没有因身份上的差距而看不起李白。婚后,夫妻二人就来到山东,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夫妻感情还算融洽,两人生活了十几年,生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不过,在两个孩子出世不久,许氏身染重疾,很快便撒手人寰了。
第二次入赘发生在李白50岁时,半生漂泊的他来到河南商丘,碰到了老朋友杜甫。李白与杜甫之间的交情和友谊早已成为千古佳话,在此自不必多说。故友重逢,李白感慨万千,心情大好,便小酌了几杯。当时醉酒的李白诗兴大发,挥笔在墙壁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园吟》。时任丞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路过梁园时看到了这首诗,为了不让人将其擦掉,宗氏竟然花千金买下这面墙壁,这也就是宗氏为了李白千金买壁的佳话。
后来,李白经过友人介绍,认识了宗氏,并以入赘的形式娶她为妻。而宗氏也是李白的最后一任妻子。两人感情笃深,李白因为做过李麟的幕府,而获罪入狱,多亏宗氏托人才得以出狱。
这两次入赘,我们没有确切的证据说李白是着眼于经济上的考虑。但从客观上来讲,他岳丈的家族显然比他有钱。所以对李白确是一种资助。
写到这里,如果读者认为李白就是个“吃软饭”的,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李白是一个真正靠才华吃饭的人。
在李白四十二岁那年,他终于被唐玄宗看中,召入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白,一下子从漫游江湖的诗人变成了皇帝身边的翰林供奉,而且备受礼遇,过着“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的奢华生活。
不过好景不长,由于李白恃才傲物,得罪了唐玄宗身边的小人,因此渐渐地不受重用了。与此同时,李白自己也厌倦了这种无从施展抱负、只能歌功颂德的御用文人身份。于是,在长安为官不到两年的李白请求辞职,玄宗批准,并给了他一大笔钱,史称“赐金放还”。还有传说称,玄宗曾要求天下酒肆永久免费为李白提供美酒。
此外,李白也时常为他人润笔,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有些是实物馈赠,有的就是直接给钱。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李白终其一生,虽然没有做过什么大官,也没有置办过什么产业,但是因其出色的才华,受到了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的赏识,而借助这些赏识,李白维持了不错的生活水平。从李白的故事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才华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荣誉和财富,若没有聪明才智的支撑,是很不牢靠的。摘编自《今晚报
溯源:办事失败为何叫“砸锅”
“砸锅”属于北方方言词,人们常用“砸锅”来比喻办事失败了。这个“锅”并非烧饭做菜之锅,而是来源于戏曲界的“两下锅”“三下锅”等术语。
清末民初,北方的京剧曾与山西梆子、直隶梆子(今河北梆子)同台演出,而剧目、表演等又仍保持各自原状不相混合,俗称“两下锅”。南方的滇剧,其腔调包括襄阳、胡琴、丝弦三种,原来唱一种腔调,后来逐渐变为三种腔调混合演,俗称“三下锅”。在这里,“锅”已成了“戏”的代名词。旧时,人们常用“砸饭碗”比喻失业,如果戏演得不好、演不下去了,就称演“砸锅”了。
为什么用“砸锅”而不用“砸瓢”“砸盆”呢?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人生的前提要义。“人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一件也离不开“锅”。“锅”是千家万户最主要的炊具,关乎每个家庭的吃喝。正因为“锅”是如此的重要,所以人们把事情办坏比喻成“砸锅”。摘编自《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