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风采录11
作者:  王好学

人大代表风采录11

愿作啄木鸟精准促发展

——记市人大代表刘洪定

本报记者王好学通讯员张九鼎李征

“不做喜鹊,不做乌鸦,只做啄木鸟。”这是市人大代表刘洪定的信条,他对记者说,他不想锦上添花,也不愿只说丧气话,只想认准目标帮群众办实事。

刘洪定是来自基层一线农村的农技员,新野县蔬菜专业技术协会的负责人,新野宛绿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常介绍自己是生在菜区,学习蔬菜,种植蔬菜,研究蔬菜,半辈子与蔬菜和菜农打交道,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菜农。

“啄木鸟”信条,和刘洪定的经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作为农技员,他精准地认识到科技在蔬菜种植中的巨大作用。他不厌其烦地对乡亲们说,科学技术是农业的命根子,一定要靠农业科技去发展,去实践,不然,有可能菜烂地里,一分钱也回不来。二十多年来,刘洪定一直普及推广农业科技,不断探索,不断阵痛,不断经受考验,不屈不挠地坚持走下去,把蔬菜种植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尤其是甘蓝技术,辐射到除西藏、海南外的各省。他自豪地对记者说,一个甘蓝菜,累计推广300多万亩,带动农户10多万户。虽说不上功劳多大,但开着轿车去种100多亩的不在少数;一亩甘蓝卖8000多块,一亩洋葱卖7000多块的种植户也形成了“一伙儿”。

新野是国内著名的蔬菜种植基地,但在产业发展初期,农户种菜随意性大,生产经营中各自为战,很难经得起市场的风波。刘洪定认识到,规模化种植是基础,标准化生产是根本,商品化处理、品牌化经营、市场化销售是方向。刘洪定向菜农呼吁:“农民要有自己的合作组织,应该联合起来,抱团闯市场!”6位“敢吃螃蟹”的农民与刘洪定并肩战斗,大胆创业。1994年4月26日,河南省第一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城郊乡郭营村岔洼路口挂牌成立了。如今,新野县蔬菜由24年前的5000亩,发展到现在的35万亩,由分散型种植,发展到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由粗放型销售发展成专业化销售,由不知名的蔬菜,发展到拥有“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的“宛绿”河南省著名商标,在全国叫响了新野蔬菜品牌。

在人大代表的岗位上,刘洪定更是充分发挥啄木鸟精神,围绕百姓关心、社会关注的事,选准切口,发挥代表作用。国家财政支农资金能否真正按要求投放和使用,能否发挥应有的效益,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此,刘洪定提出了关于市人大农业农村委员会对财政支农资金何处发放监督的建议,希望通过监督,让农村的新型经营主体、种田大户、家庭农场等找到发力点,更好地为乡村振兴作贡献。市人大高度重视这项建议,开展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进一步加大对涉农财政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

在现代农业中,冷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解决农产品“产得出、运得走、能致富”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市农村地区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仍然不足,刘洪定提出了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冷链建设的建议,建议冷链要建在乡镇里,减少农户的奔波,降低农户运输储藏费用,并加大冷链建设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深深扎根农村,精准服务群众,刘洪定提出了许多积极建议,一批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得到解决,践行了人民代表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刘洪定说,他将牢记使命,把农业科技和农业农村牢牢地“焊”在一起,让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在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中实现农民群众美好梦想。

9c96ce2205dabe5ca58da0ff8418e9c.jpg7e966231369c157305333ccad0e4db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