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优化营商环境 提升服务效能
卧龙区:打造创业兴业的沃土
本报记者陈琼
特约记者陈辉
今年第一季度,总投资50亿元的乐凯华光退城入园项目、河南海宏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25GWh动力储能车用锂电池生产线扩建项目、安吉生物制药厂兽药建设等16个项目落地卧龙区,总投资达到102亿元,项目建设实现首季开门红。众多企业纷至沓来,在卧龙区落地生根,发展壮大。
卧龙区能成为创业兴业的沃土,这与该区一直坚持优化营商环境是分不开的。
该区在优化营商环境评价两次全市第一的基础上,狠抓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不放松。新年伊始该区就召开全区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力争打通“堵点”、破解“痛点”、攻克“难点”,不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轨道迈进。
齐抓共管创优环境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的综合反映。该区把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来抓,成立了区委书记和区长同时担任组长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5个工作组,以及7个处级干部牵头的工作专班,从区级层面健全了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在推动优惠政策落地方面,出台“实施工业提增战略意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及星级纳税人考核奖励办法”等文件和相关细则,对企业家个人政治经济待遇、子女就业就学,企业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确保企业政策红利最大化,政策环境最优化。
在创新政务服务机制方面,针对今年确定的316个重抓重推项目和工业“主新特”产业,建立“处级干部分包营商环境台账”、重点项目“首席服务员”制度、“周督查、月通报、季观摩”和项目建设联席会议等服务机制。领导干部坚持一线工作法和五五工作制,树立当好“企业店小二”意识,使得企业和项目建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解决。该区还成立了总部经济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以加强总部经济研究,发挥总部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延链补链强链作用,壮大传统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方面,在企业大走访和项目大走访活动做细做实上狠下功夫。以解难题为目的,广泛征求企业家对政务服务、法治建设的意见建议;以营造诚信商务环境为目的,开展公平竞争法治宣传,以增进企业家获得感为目的,不断完善干部服务企业制度,要求各乡镇(街道、景区)书记遍访辖区企业,区直单位走访企业和项目建设成为常态,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3月29日上午,王村乡政府组织80余人,对乐凯华光退城入园项目内20余亩拟征地上抢栽强种的近千株枇杷树和桃树苗进行了清除,确保该项目顺利实施。
该区下发“营商环境奖励与惩戒暂行办法”和“奖惩细则”,明确了营商环境工作与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年终考评、单位年度绩效考评、评先奖优三个挂钩,强化政务环境资源意识,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积极性主动性。
区政府先后两次组织召开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会,对领导小组办公室、26项一级指标牵头单位和乡镇街道景区做详实具体的安排。对标对表评价指标,查漏补缺,进一步细化任务分解,建立工作台账,明确工作责任和时间节点要求。
组织开展由区工信局牵头走访企业、区发改委牵头走访项目,19个一级指标单位和19个乡镇(街道、景区)结对的大走访活动,要求区直单位和乡镇(街道、景区)对所走访的企业和项目,一包到底,持续回访。通过走访查找指标缺项弱项,提升服务,完善考核体系,优化再造工作流程,争当营商环境排头兵,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转变理念服务企业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2020年,卧龙区查出19起损害营商环境案件,处理了34名干部。
今年3月9日至13日,全区对基层党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进行了为期5天的封闭式培训,为未来五年卧龙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做好基层干部准备。
卧龙区着力提高干部对优化营商环境的认识,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营商环境法治建设,推动干部角色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努力为发展保驾护航;政府职能由“重审批”向“重监管、重服务”转变,激发发展活力;审批由“物理融合”向“化学融合”转变,全面实现线上一网通办,线下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执法方式由“刚性管理”向“刚柔并济”转变,实施有力度、有温度的执法。
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卧龙区将注重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充分释放区域经济蕴藏的巨大潜能,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还权于市场,还权于企业,为企业家提供可预期的政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