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②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作者:  陈杰超

两会聚焦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陈杰超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政府工作报告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今年两会的热词。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后,如何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形势任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展开热烈讨论,纷纷建言献策。

 

关键词:有效衔接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经过全市上下艰苦卓绝的努力,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0.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1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人大代表于飞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市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经过15年的接续奋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进全省第一方阵,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十四五时期,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共同富裕扎实推进。这些目标任务激励鼓舞我们接续奋斗,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如何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代表委员讨论认为,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抓住关键环节,明确方向和重点,抓住乡村振兴的起步接棒

人大代表王珊珊认为,要落实好五年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政协委员高文艺认为,在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同时,要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壮大脱贫地区产业,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

政协委员张士君建议,应抓住当下有利时机,引导开展“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规划建设,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幸福愿景,以乡村振兴的实施带动脱贫攻坚,以脱贫巩坚的实效助力乡村振兴。

政协委员张梅建议应持续开展产业帮扶,进一步巩固地方经济收入,稳定广大劳动者的收入来源,有效防止返贫,进而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蜕变。

代表委员一致认为,传递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接棒,既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长效脱贫机制,又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关键词: 粮食生产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粮食是一种特殊的民生资源和战略资源。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永远是头等大事。具有“中原粮仓”之称的南阳,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工程河南粮食生产核心产区和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今年要新建高标准农田71.5万亩。

人大代表陈助民说,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南阳要发挥好粮食生产这个优势,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耕地是粮食的命根子。”人大代表王宛楠说,要完善土地执法监管体制机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今后要持续加大投入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广优良品种,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粮食产量。

人大代表程世平说,应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要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减少生产、流通、加工、存储、消费环节粮食损耗浪费。

人大代表汪建荣、政协委员李笑生说,应强化农作物和畜禽良种技术攻关,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议发改、财政、银保监等部门成立专项农牧业发展基金,发展供应链金融,对农牧业龙头进行扶持。

政协委员陈玉根说,应加快建设邓州全国杂交小麦育种创新基地,培育一批“育繁推广一体化”现代种业龙头企业。同时要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保证土壤环境质量稳定。

 

关键词:产业兴旺


让脱贫基础更稳固,离不开产业高质量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健全现代农业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三千四特”农业大市。加快推进牧原集团“百场千万”等六大工程建设,打造全国肉食生产基地。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深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人大代表王金贵、王军、朱变芹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根本和基础前提,农村产业发展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可以通过以点带面推进农业产业兴旺。要树立品牌意识,着力培育特色亮点品牌。同时,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坚持走市场化营销之路。

对脱贫地区的产业要长期培育和支持,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持久动能。人大代表王付良、李建文说,要乘着好政策东风,促进农业、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久久为功做大做强乡村产业。

政协委员贾丰奇说,种禽是养殖业的“芯片”,位于农业产业链最上游。尽管我国是当之无愧的养殖大国,但并非种禽强国。建议政府支持龙头企业向上游延伸,突破家禽种源瓶颈,推动种禽业发展,用实实在在的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

人大代表、新野县新甸铺镇津湾村党支部书记王玉森说,津湾村目前已经有了桃产业,打造了远近闻名的桃花节。下一步,村里将在产品深加工上下功夫,拉长桃产业链条,从而为村民带来更大效益。同时,村子还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打造春季赏花、夏秋品桃的品质休闲旅游,把津湾村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村。

政协委员张群安、释演隆建议,加强政府引领,助推南阳艾草产业发展,拉长艾草产业链,提升产业利润增长点。要持续培育,努力做强地域特色农产品及品牌。


关键词 乡村建设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自然引起不少代表委员的关注。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统筹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让更多农村成为美丽乡村。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人大代表陈联咏认为,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实农村党支部建设、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尤为重要。要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乡村振兴,需要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呼唤着乡村人才振兴。人大代表曹荣、政协委员马小兵认为,要重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让其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头人、产业振兴的带头人、农业科技的带头人、新优特农产品推广的带头人。

    “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建设是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人大代表李建灵、李春英、王宏彦建议,应设立专项资金,以村庄规划建设为重点,实现一村一规划,着力解决村内道路建设、房屋建设、给排水、垃圾处理等突出问题。要将村级特色产业发展纳入村庄规划布局。

政协委员郭建功、时沛认为,目前基层医疗力量依然薄弱,政府应加强基层医院的基础建设和人才培养,改善基层医院环境条件和医疗设备,尽快建立完善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乡村技能人才待遇,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教育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家庭医生签约落实到家。

人大代表李秀菊、政协委员丹新雪建议,应高度重视农村特殊群体养老问题,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要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设立留守儿童“社会关爱热线”。

人大代表张建青、李国伟、王凤玲建议,要加强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力度。要充分利用好上级扶持资金,依靠科技发展特色农业,让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

人大代表宋金东、政协委员王林莉说,要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积极稳妥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工作。建议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配齐配强基层农村宅基地管理执法队伍。

政协委员张清波建议,让文明城市创建的触角向乡村延伸,以城带乡,城乡融合,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代表委员表示,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持之以恒抓下去,定会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南阳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