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① 隆起发展新高地
作者:  陈琼

两会聚焦①

隆起发展新高地

本报记者陈琼

“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全力建成‘五高地一家园’现代化南阳……”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起点,如何全面推动产业升级,努力打造新兴区域经济中心、高质量建设大城市,成为市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代表委员们结合工作实际与远景规划,谈思路、谈举措、谈愿景,献计献策,建言资政。

高位谋划

集聚发展势能

善弈者,谋局。“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南阳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打造新兴区域经济中心、高质量建设大城市的关键五年。只有从战略上把好方向,才能行稳致远,进而大 有作为。

南阳市场空间广阔,人力资源丰富,产业门类齐全,农产品供给能力突出,城镇化潜力巨大,能够塑造人力资源、内需资本、流通经济、有效供给等新优势。人大代表王宛楠、李显庆说,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持续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建设新兴区域经济中心的目标已定,要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开好篇、谋好局。政协委员张昆、李彦涛认为,在新兴区域经济中心建设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南阳发展的目标定位、主攻方向,强化创新意识,开拓进取,奋发作为,在新兴区域经济中心建设中展现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

政协委员张月田、姚建斌建议,要高规格建立组织领导机制,统筹研究和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积极争取省级层面建立协调机构,协调全省资源支持南阳新兴区域经济中心建设。加强与国家部委衔接,主动争取各类支持政策、改革试点和重大项目安排。

人大代表李甲坤、张智广说,要紧紧围绕建设新兴区域经济中心,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强力推进党的建设和经济发展两个高质量工作体系,深入实施“两轮两翼”战略,重抓重推“九大专项”,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高质量建设大城市作为发展方向,把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作为长远目标,接续奋斗,久久为功,争取早日把目标变成现实。

政协委员周光聚、于海营认为,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决执行落实“两个维护”的各项制度,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力和水平,把党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优势。

育强产业

畅通经济血脉

打造新兴区域经济中心、高质量建设大城市必须要有大产业增强集聚能力。南阳要坚持项目带动、项目化推进,重点围绕产业发展、生态环保、新技术新经济等方面谋划、推进、建设重大项目。

人大代表孙耀忠、政协委员杨松说,应强化产业支撑加快转型升级,将传统优势产业升级为智能制造、高端制造,立足于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促进产业带动,壮大产业集群。着力谋新育强,推动数字光电、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以智能制造为引领,加快“两化”深度融合。

人大代表李文鹏说,综合保税区是内陆城市的开放窗口,卧龙综保区将抓住改革创新和项目建设这两个“牛鼻子”,围绕物流商贸、科教创新和智能制造、多式联运、数字产业、总部经济等领域,打造绿色生态和特色产业融合的国际陆港新城和生态科技新城,为高质量建设大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大代表马俊、周天龙、余广东说,各地应突出制造业项目的“压舱石”作用,通过落实新上项目投产、鼓励企业扩大产能、扶持企业技改升级等,提升制造业投资比重。发挥龙头企业引领效应,拓展延伸产业链,支撑并带动“一主一新一特”产业的发展。

人大代表孙海燕、政协委员张廷珍建议,要在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力促新兴产业领军企业、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落地,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快速提升,抢占发展制高点。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就是促开放。市政协委员梁红印、王保磊说,要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努力营造一个开明开放、优质高效的投资环境。抓住我市建设新兴区域经济中心的时机,既要努力追求优惠政策的“洼地”,更要努力打造优良营商环境的“高地”。

创新驱动

点燃加速引擎

南阳要建成新兴区域经济中心,必须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人大代表李培迁、薛江峰说,建设创新高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推动“官产学”高度融合,政府要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加快形成体系健全、功能完备、开放竞争、富有活力的研发网络。

政协委员刘万群、李存认为,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力争取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落户南阳。加快布局一批众创空间、产业孵化园和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做大做强中关村科技产业园,以科技大市场等为载体,建立全市高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最后一公里”,让创新真正成为引领新兴区域经济中心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型人才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政协委员刘顺跃、冯雷说,要充分发挥人才的支撑作用,深入推进“诸葛英才计划”,大力引进纺织服装、油碱化工、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冶金建材、数字光电、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的领军人才,占据创新人才的制高点。

提升功能

建设幸福家园

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四五”期间,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迈上新的大台阶。“一组一副、两圈两级”协同高效发展,城乡化水平的质量显著提升。

    市人大代表宋茹萍、政协委员张相云说,新城区应围绕“满城绿色半城水,宜居宜业活力城”目标,加快高端业态培育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完成南阳月季园二期、白河湿地公园、景观水系等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商务中心区、商业综合体,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总部经济、现代金融、数字经济、现代商贸物流、康养文旅等高端产业,成为新兴区域经济中心的核心区。

医圣祠文化园作为“九大专项”中建设张仲景健康城专项的重中之重,是建设新兴区域经济中心和大城市的有力支撑。人大代表刘中青说,宛城区将扎实推进项目规划、融资、征迁建设等工作,项目一期工程仲景书院已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形成集医药养、产学研于一体的中医药文旅综合体,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基地和世界中医药文化地标。

人大代表高贤信说,卧龙区将以南诸葛、北张衡作为主打文旅品牌,全力推进卧龙岗文化园建设,启动张衡科技文化园的规划建设,配合黄山、“不见冢”遗址的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把辖区内3A级景区中国月季博览园等近10家景点连线成片。

政协委员刘国良表示,鸭河工区将围绕主导产业文旅康养产业,突出精准招商,优化营商环境,强化项目推进,加快形成“农耕观光、景区游玩、度假旅游、文化教育”以及养老中心、健康生活服务、医药生产等全产业链,全力建设南阳后花园和重要生态功能区,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文旅康养示范基地。

政协委员李刚、胡新峰、刘小宁建议,尽快规划建设卧龙综保区产业配套区、王村铁路物流园区、高铁片区、农产品物流片区等功能区,拓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实现组团发展。

人大代表莫中厚、杨红忠说,南阳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区域,淮河的生态涵养区,秦岭-伏牛山、桐柏-大别山生态屏障。因此,提升南阳市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区域生态高地具有重大意义。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防、治、建、调、管,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肩负新使命,迈向新征程。代表委员们认为,只要全市上下增强创新意识、机遇意识、危机意识,扬鞭催马,伏牛奋起,南阳打造新兴区域经济中心、高质量建设大城市的步伐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