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南阳栏目:悠久历史陈堰寨
通讯员 黄银佩
说起南阳比较有名的古寨,陈堰寨绝对不能落下。
陈堰寨所在的方城县二郎庙镇古称“真昌古镇”。据传说,战国时期,蜀官李冰派其二郎到此治水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百姓修庙感念恩德,二郎庙镇因此得名,修堰人多为本地陈姓人,故名陈堰。
陈堰村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底蕴,是南接赊店,北通裕州的“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较为完整保留了传统石筑聚落和多项非遗民俗,有“二龙戏珠地 民居活化石”之美誉。陈堰作为河南省传统村落和方城县非遗民俗村,是南阳市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陈堰的历史古迹有很多,比如陈堰坑塘、宋伊墓冢、清关爷庙等等。漫步村落中,一处处石头房,青石黛瓦古色古香。当你游走在石路石桥中,就好似穿越到了古代,不由得放慢了脚步。
陈堰有两座著名的山岗:东岗与西岗,像母亲一样环抱着陈堰寨。古寨兴建于清咸丰年间,夯土砌石而成。时年捻军攻破赊店古镇,巍巍春秋楼付之一炬。幸运的是,距离赊店数里之遥的陈堰寨躲过一劫。
民国年间战乱频仍,土匪横行,村民将寨墙夯实,层层加高,修炮楼四座,只留寨门四座出入。西门是小角门,北面和南面留大寨门,村中张、王姓富户共同捐资训练队伍,购买锛桩土枪和老白龙土炮,威慑力巨大。匪患盛时,每天晚上,老乡们拖家带口涌进寨子,然后关闭寨门。
据老人回忆,老辈人回忆,陈堰寨功能完备,寨内的陈堰、五神庙两庄一北一南,素有“二龙戏珠 白虎拱卫”之称。每天晚上百姓进入山寨后关闭寨门,过往推车挑夫和担脚马驮的过夜住店必须走西角门,门内有一个骡马店和一个饭铺,
后来,日寇入侵方城,陈堰老百姓在中共地下党员张荣欣、王志中和开明乡绅王建业、王建华等人带领下,以学堂和烟厂为掩护,以地下交通站为阵地,开展救亡图存、情报传递和抗压抗捐活动,中共陌陂区党支部曾在片方(城)泌(阳)唐(河)交界处活动。解放战争时期,黎明前的激战在陈堰寨外打响,村民含泪将战斗中牺牲的四位战士安葬在西岗的烈士陵园内,缅怀纪念。
随着岁月的流逝,寨墙逐渐风化。进入二十一世纪,村落向外扩大,陈堰和五神庙演变为为两个行政村,一些寨墙成为民居的院墙,依然发挥着固村安民的作用。九十年代修整鲁姚路(鲁山到姚河)时还挖出了南寨门的过门石。
可喜的是,陈堰寨修筑石头瓦房的泥瓦匠们始终活跃在建筑彩绘修复一线。他们严谨传承祖辈工艺,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匠师,更有从北大、地大等校毕业的一大批青年英才在历史、地质、乡建等领域带着科研成果反哺家乡。
时间来到了2016年,历史没有忘记古寨。这一年,陈堰村被河南省住建厅公布为第四批省级传统村落。
振兴,分三期开展传统村落修复工程。这是一个传统匠人营建机制“修复”的过程,一个村民自发参与、互助合作的家乡建设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整合、景观演化的过程。村中泥、瓦、石、木匠人再度集结,古法古风、原汁原味,最大限度地再现陈堰的历史风貌。2020年秋,河南省电视台文化观察栏目组专程到陈堰村取景。
现在,当你沿着239省道驶入方城县社旗县交界处,就能看到“陈堰村”雄伟的彩门,拐进村道,农家乐、三粉坊、鼓词社和村史馆依次而建。石墙斑驳,瓦黑如墨,碎石子路随着地势蜿蜒成岁月最质朴的样子,骑友三五成群鱼贯而出。古村悠悠,岁月静好。
如果你喜欢传统文化,到方城游玩的话,陈堰村有必要要去看看。站在村南山岗俯视村落,在那里,你会深切感受到方城历史有多么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