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路上
——追记唐河县财政局驻大河屯镇李湾村第一书记李伟
本报记者陈琼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孕育着希望与美好。
3月29日,记者从唐河县大河屯镇出发,一条长22公里的硬化路通向李湾村。走进河南澳腾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派繁忙的景象,工人们正忙着把加工好的钢结构件装载,准备运往武汉。
村党支部书记刘大坡既高兴又悲恸:村里的扶贫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而他的好同事、好兄弟,县财政局驻李湾村第一书记李伟,却再也看不到这一幕了。
李伟生前是唐河县财政局非税收入管理局副局长,4年前到李湾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2020年4月18日下午,正忙着准备全县“五彩第一书记”观摩的他突然发病,54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2021年2月23日,在第四届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上,李伟被评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李伟走了,他留下的是村民的怀念、同事的惋惜、亲人的悲痛,他在李湾村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带妻扶贫
把家安在村里
2017年4月,因李湾村原第一书记年龄较大,脱贫攻坚任务过重,局党委考虑更换第一书记人选。李伟主动请缨,挑起了这副重担。
李伟考虑到妻子赵丽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和心脏病,离了他没人照顾,于是,妻子成为他的“扶贫伴侣”,跟着驻了村。“扶贫工作复杂繁琐,一忙起来没有时间做饭,老李说,我就是他们的‘后勤兵’,负责给驻村工作队做饭,解决他们的一日三餐,让他们安心工作。”赵丽说。
刘大坡对李伟初到村里的情景记忆犹新:“李湾村的村民都姓李,李书记一到村里就对大家说,他也姓李,以后这里也是他的家了。”
李湾村的“贫”首先贫在没有村部。村里开会,不是在村文书家里,就是在村小学的校长办公室,驻村扶贫,吃住就成了难题。没办法,夫妻俩和工作队员们吃住随机,打起了“游击战”。
要甩掉穷帽子,首先要摘了软弱涣散村的标签,让干部群众有个“支部之家”。后来,县里实施“两个一千万”党建扶持计划,李湾村获得扶持资金7万元,又经多方筹措,投资40多万元建起了同心超市、卫生室等功能齐全的新村部,李湾村的同心超市还是全县首批5个同心超市之一。其中李伟争取到了15万元资金,解决了村部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并为村部配齐了办公设施。
“第一书记的1万元年度办公经费,李伟一分没用到自己身上,给村部配了3台电脑、两台打印机这些必备‘家具’。” 村干部万敏说。
驻村工作要求“五天四夜”在村,李伟和妻子把家安在了村里。“他们星期天偶尔回县城看看,周一一大早就回来。回来之前,嫂子先买好粮食和菜,从来不让我们操心。”县财政局驻村工作队队长谢长飞说,“嫂子每天把村部清扫一遍,连厕所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她在这儿像伺候一家人一样,让我们感受到浓浓暖意。”
现驻村第一书记袁文帅依旧记得,由于疫情暴发,2020年1月21日,大年初五,李伟带领工作队迅速进村开展疫情防控。由于进村匆忙没带衣物,李伟身上的衣服一穿就是半个多月。“有一天晚上忙到11点半,李书记从卡点下来,说要回家一趟,原来是家里没面了,他抽空买了米、面往家里送去。”
扶贫日记
把群众装进心里
“2019年10月11日:下午在村部,我们对全村84户帮扶人上交的表格逐户进行审查,一直到晚上6点半仍未完成,为了赶时间,晚饭后我们继续完善资料,并为开好明天的民主评议会做准备工作。”
“2019年11月7日:10时局领导来到了村部,我赶紧赶了回来,递交了幸福大院基础建设所需资金的报告,局领导现场办公,当场批复了33万元,解了李湾村的燃眉之急。我暗自下定决心,不打赢脱贫攻坚战决不回去……”
赵丽小心翼翼保存着李伟的9本扶贫工作笔记。翻开一本,是2019年的驻村日志,每一天的工作情况都有详实记录。“老李有这个习惯,当天干了啥,贫困户有啥诉求、有啥情况,都记得清清楚楚,这是他每天晚上睡前的‘必修课’。”赵丽说。
整理档卡资料,访民情记笔记,李伟都亲力亲为。他不会电脑,但整理档卡之类的资料,亲自看着同志们打字,打完了再校一遍,生怕出错。“三年下来,从不戴眼镜到戴上500度的老花镜,两鬓的白发染染都遮不住,晚上两点钟睡是常态。”袁文帅说。
“李伟是老党员,思路清、勇于担当、踏实肯干,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共产党人最宝贵的初心。”县财政局非税收入管理局局长赵森感慨地说。
每个月遍访一遍,就连吃饭的间隙,也要端着碗串串村部旁边的贫困户,讲政策拉家常,是李伟的“家常饭”。走在村里,盲人李发克一听到李伟的脚步声,就能认出他来。
户容户貌代表着贫困户的精神风貌。刘德长因爱人患精神病致贫,家里卫生差,连续上了多次“红黑榜”的黑榜。李伟和驻村队员多次到他家里扫地,帮他养成了每天洒扫庭院的习惯,面貌焕然一新。
李伟还备了专车拉刘德长的妻子去看病,现在刘德长的妻子已能简单干些洗衣做饭家务活儿。刘德长至今还记得李伟说的话:“病人治好了,就不会再穷了。”
今年71岁的脱贫户李发乾的家在村部的隔壁,三年来,每天早上7点,李发乾都能看到李伟忙碌的身影。“去年腊月二十八,李书记还来家里看我,从兜里掏出几百块塞我手里。”得知李伟去世的消息,老人顿时泣不成声:“不是政策好,不是李书记操心,我早没啥干劲了,想脱贫就是做梦。”
村幸福大院是全县建得最早、条件较好的养老院。院长李玉丰告诉记者,由于李书记上心,和村里一起申请资金,幸福大院各项设施越来越完善。“前几天,一对外村的老年夫妻慕名而来请求入住,目前大院里有39位老年人,大家可真是掉到‘福窝’里了。”
让大家有所医、有房住、有所养,还要让他们有好路、有好水,这是渗透在李伟驻村日志里的责任和承诺。
“先干活,再找钱。”这是李伟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村里6个自然村,户户通上了自来水,就连村民家里的水龙头都是统一装配的,这一项,他协调了130多万元的资金。村里修村道,李伟给局里打报告,仅水泥沙石的运费就解决了30多万元……
眼下,李湾村被评为河南省文明村镇,已成为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样板村,呈现出一派和美和谐的全新气象。
倾心帮扶
产业遍地花开
在脱贫户李玉长家,他给记者算起了脱贫账:除了公益岗、低保、扶贫粮仓分红等政策性收入,还有养牛种地和务工收入,一家4口人一年的收入能达到4万元。“这都亏了李书记的帮扶,我家的生活越来越好。”情到深处,李玉长湿了眼眶。
脱贫攻坚,关键在产业。在决战脱贫的紧要关头,李伟反复强调要做好扶贫粮仓、扶贫车间、扶贫基地三篇文章,让村里有钱办事,群众有活挣钱,挺起腰杆奔小康。
李伟和村班子一起,支持配合总投资3620万元的扶贫粮仓项目落地开花,从2017年到2019年,村里凡是参与扶贫粮仓贴息贷款的贫困户每户每年分红不低于3000元,其他贫困户每人每年分红500元,村集体每年增收3万元。
在李伟的扶贫产业规划里,招商引资项目河南澳腾实业有限公司是一个朝阳产业。目前一期已建成,正满负荷生产。其中,李伟为村里向上级争取了150万元的入股资金,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以上。
农业产业基地同样承载着李伟和群众的“脱贫愿望”:300亩的艾草产业基地为72户贫困群众找到了就业门路,每年给村集体增收7000元;在罗刘庄自然村发展250亩黄桃产业,是为李湾村开展“三变改革”准备的扶贫基地……
“这些产业为84户贫困户带来91.17万元的收入,人均4955元。这样的成果与李伟书记的用心工作、务实重干密不可分!”大河屯镇党委书记韩学军说。
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不懈努力,李湾村于2019年顺利退出贫困村行列。
一粒沙很轻,随风散落到不起眼的地方;一粒沙也能有力量,千万沙砾可以汇聚成牢固的根基。李伟就是这样一颗深入扶贫工作的沙砾,他将生命融入大地,为贫困群众铺就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他来过这世界,留下的是万般美好。
疫情防控期间,李伟(中)与驻村队员们换班后吃早饭(资料图片)
李伟(右一)与村干部正在研究脱贫攻坚工作(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