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曲同工的仁义巷、六尺巷的故事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异曲同工的仁义巷、六尺巷的故事
作者:  张德有 张宗成
  邓州内城东南隅,曾有一条仁义巷,其来历见于《重修邓县志·佚闻》。关于仁义巷,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blob.png

邓州人彭始抟任浙江学政时,康熙皇帝南巡杭州,十分赞赏彭始抟的才能和政举,亲笔书写“公明尽职”四字赐予始抟。雍正年间(1723-1735年),彭始抟感念康熙的知遇之恩,决定在故宅建造“御书楼”,供奉康熙赐字。开工之日,某姓族人硬说“御书楼”侵占了他家一墙,上前阻止,工程搁浅。


彭家人十分生气,感觉现在彭始抟位高权重,还有人敢为难彭家,岂不是以卵击石,不自量力?便写信告知彭始抟。彭始抟看后,回信“千里寄书为一墙,让他几尺有何妨?”彭家人根据彭始抟的意思,重新规划施工。某姓自知理亏,感佩彭始抟宽宏仁义,亲自上门道歉,并投入帮工。街中父老深为敬慕,共同议定把这条因“御书楼”而建筑的街巷,命名为“仁义巷”。

 

blob.png


和这则故事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安徽桐城的六尺巷传说。清代康熙年间,桐城人大学士张英家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


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封建社会,一般人都信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为自己的家族谋利益。这种人的行为,与彭始抟、张英相比,简直天壤之别、判若云泥。


张英是康熙朝内阁大学士,胸怀宽广,我们常说“宰相肚里行舟船”。彭始抟一生教书育人,知书达理。他没有听信一面之词,而是问清事情原委,拿出妥善处理意见,不是一味维护自家利益,而是选择退让。他们不计小利,仁义待人,留下了仁义巷和六尺巷这样的千古佳话。(邓州市纪委监委张德有 张宗成)


编辑:张优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相关内容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