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日报社举办南阳新兴区域经济中心建设党媒论坛)发言
作者:  陈琼

标题待选:

满怀信心开新局  击鼓催征踏新程

高屋建瓴擘蓝图  群策群力话发展

同心绘蓝图  奋力开新局  共建现代化新南阳

凝心聚力擘画新南阳  击鼓催征奋进开新局

——南阳建设新兴区域经济中心党媒论坛发言摘要


核心提示: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我市打造新兴区域经济中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南阳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建设新兴区域经济中心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定位和奋斗目标。3月26日,南阳日报社举办南阳新兴区域经济中心建设党媒论坛,邀请全市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嘉宾围绕“南阳新兴区域经济中心建设”这一重大课题,结合工作实际与远景规划,谈思路、谈举措、谈愿景,建言献策。

 

打造花香水润宜居宜业新城区

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行政执法局局长 肖丁

市委、市政府赋予新城区“南阳新兴区域经济中心核心区”“科教人才创新新高地”“数字南阳先行区”“生态养生宜居地”四个定位。这对于占据新城区面积近80%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来说,机遇难得,任务艰巨。围绕新兴区域经济中心建设,推进新城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主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推进新城区建设,项目建设是核心。今年,示范区将紧紧围绕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统筹推进总投资215亿元的8大领域68个项目建设,着力形成绿水环绕、路网配套、项目落地、产业发展、群众安居的良好局面。

推进新城区建设,招商选资是关键。围绕新兴区域经济中心核心区建设,着力在智能制造、总部经济、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四个产业板块上实现突破。围绕科教创新新高地建设,加速人才聚集,加快推进院士小镇、张仲景国医大学建设。围绕数字南阳先行区建设,着力打造完善的数字化产业链和数字化生态,引领数字南阳建设,加快牧原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相关产业。围绕生态养生宜居地建设,着力推进健康养生产业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塑造城市风貌。以仲景健康养生产业园区为载体,积极布局健康养生产业,逐步形成以中医为主的全国养生养老基地。

推进新城区建设,关键要素是保障。创新人才保障机制。落实诸葛英才计划,用好院士小镇等载体,柔性引进一批院士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及团队,为新城区建设提供强大人才支持。创新土地保障机制。用足用活土地管理“六统一”政策,盘活土地经营城市,为重点项目建设创造条件。创新资金保障机制。打好财政、专项债、PPP现代融资“组合拳”,使更多资金用于各项事业发展。做实水新城,为新城区建设融资奠定基础。创新环境保障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首席服务员”制度,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把准坐标方位育先机开新局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任史村

建设新兴区域经济中心的目标已定,我们要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开好篇、谋好局,进一步动员和激励全市上下坚定信心、振奋精神、锐意进取,主动迎接挑战、破解难题,努力用好优势、增创优势,以实干赢得地位,着力打造功能完善、生态宜居、文明和谐、产业发达、人民幸福的城市。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清醒研判形势,在把准坐标方位中育先机开新局。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兴区域经济中心建设这一战略定位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的部署要求上来,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机遇,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机遇意识,发挥优势、乘势而上,努力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工作局面。

明确重点,狠抓落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以更加务实创新的举措建设新兴区域经济中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围绕各自的工作重心,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组织领导水平和工作推进能力,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局面。在新兴区域经济中心建设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南阳发展的目标定位、主攻方向,强化创新意识,开拓进取、奋发作为,在新兴区域经济中心建设中展现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

突出重点,持续宣传,为建设新兴区域经济中心营造强大声势和浓厚舆论氛围。要统筹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和媒体宣传力量,明确宣传任务,突出宣传重点,持续宣传发力。各行业部门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突出重点领域,深入开展建设新兴区域经济中心宣传。突出媒体作用,扩大宣传影响,在报社、电视台开设建设新兴区域经济中心专题报道,不断扩大宣传覆盖面,及时发出权威声音,彰显党委、政府建设新兴区域经济中心的坚定决心,在全社会形成强大声势。以互联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兴媒体为有效载体,加大网络宣传引导力度,进一步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覆盖面。

 

改革带动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卧龙综保区管委会副主任 张相云

综合保税区,是内陆城市的开放窗口,是我国当前除自贸区外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特殊开放区域。南阳卧龙综合保税区从2016年底封关运行至今,因种种因素,整体运行发展不理想,对南阳扩大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发挥不明显。

不临海,无口岸,如何立足南阳找准优势实现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自身定位?唯有改革!去年以来,卧龙综保区全面深化改革,推行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将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与独立经济功能区改革叠加,设立一级财政和国库,搭建国有平台公司架构,引入市公安局、市场监督管理局、住建局、城管局、疾控中心等部门设立驻区机构,对接争取项目核准备案等审批权限,同时围绕新规划拓展的45平方公里的产业配套区域单独申报设立街道办事处,自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2020年,虽然经历了年初疫情凶猛来袭,综保区却实现了逆势上扬——当年完成一线进出口总值18.4亿元,是封关运行前三年总和的1.5倍,新增注册企业数超越前三年总和,落地建设牧原集团年产120万吨进口粮食加工饲料产品项目、华昌油脂年产60万吨生物油脂出口加工项目等一批大项目,与山东港口合作共建内陆无水港,打通铁海联运通道,成功组织开行中欧班列和铁海快线专列,借助南阳获批跨境电商综试区和零售进口试点城市机遇,顺利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综保区作为高水平开放平台的作用日益凸显。

十四五新时期,综保区将紧扣南阳对外开放高端平台、新兴区域经济中心新的增长极和南阳建设有影响力的大城市重要支撑三大定位,以独立经济功能区改革和45平方公里产业配套区域拓展为契机,抓住改革创新和项目建设这两个牛鼻子,同步推进物流运输通道拓展、金融和人才创新等关键点,围绕物流商贸、科教创新和智能制造、多式联运、数字产业、总部经济等领域,打造绿色生态和特色产业融合的国际陆港新城和生态科技新城,为南阳建设新兴区域经济中心构建领先周边地区的独有优势,为高质量建设大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力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张振军

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有助于提升中心城市规模能级。要紧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定位,紧盯具有较强吸纳集聚能力和重要影响力的大城市定位,紧盯新兴区域经济中心定位,强化周边联动,主动融入对接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着力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交通枢纽、陆运交通港、中部地区重要航运港建设,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形成对外开放新优势。

形成“2112交通圈”。实现周边主要城市“2小时”通达,市域所有县区“1小时”通勤,相邻县区“1小时”到达,市域全部乡镇“2小时”覆盖。

建设“三张交通网”。打造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依托已通车的郑渝高铁、浩吉、焦柳、宁西铁路与规划的呼南高铁豫西通道、南阳信阳六安铁路、西安至南阳铁路、南驻阜铁路及南阳新机场共同构筑能力充分、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立体互联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贯通“三类运输通道”。全面打通郑南、信南、洛南、南商、南襄、驻南等多条进出省际、市际综合运输大通道,构建城市环城及市县(区)间快速通道;全面提升国省干线品质,形成市域内环线,建成“进出快起来、节点畅起来、市域环起来”三类运输通道。

重点打造“五个体系”。即快捷便民出行体系、现代高效物流体系、旅游交通畅行体系、智慧化服务体系和现代化治理体系。

实现“四项连通覆盖”。实现市县区之间高速、一级公路覆盖,实现2A以上景区三级公路全覆盖,基本实现乡镇二级公路连通,实现港口、空港、铁路场站二级及以上公路联通。

推进“七项重点任务”。即基础设施布局完善、立体互联;运输服务快捷舒适、经济高效;技术装备先进适用、智慧引领;安全应急保障有力、反应迅速;绿色发展节约集约、低碳环保;开放合作面向全国、互利共赢;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

 

发挥文旅资源优势打造文化高地

卧龙区三级调研员 张颖

大城市建设需要大文化支撑,新兴区域经济中心理应是文化高地。文化旅游产业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工作是为人民群众打造诗与远方的美好事业,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卧龙区作为南阳文旅发展的重要区域,区位优越、资源丰富、基础较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迎来了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窗口期。对此,全区以南诸葛、北张衡作为主打文旅品牌,全力推进卧龙岗文化园建设,启动张衡科技文化园的规划建设,配合黄山、“不见冢”遗址的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把辖区内3A级景区中国月季博览园、独山国家矿山公园、龙王沟水库国家水利风景区等已经或正在建设的大、中型景区景点近10家串点连线成片,建成科圣大道沿线赏花品玉访古观光带,北部山水生态观光带,南部农游观光带等亮点片区;把村镇作为重要节点,打造石桥、安皋特色历史文化名镇,建成达士营、小石桥、后庄等10多个旅游示范村;把游园建设作为布棋落子的必要步骤,先后建成归零文化村、塔子山梅园等近10个休闲观光研学园区;把节会当作推介的主要载体,从举办石桥月季节起步,逐步提高节会层次,一直到南阳办成世界月季洲际大会。

2020年,是卧龙区文化和旅游史上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区按照实施“文化强区”战略意见,全面部署“文化强区”工作,与投资拉动、工业提增、乡村振兴一道,形成全区“四大战略”,把文旅融入全区“三网四化五极”建设,互为依托、互为彰显。在“文化强区”战略引领下,全区文化旅游工作立足基础,积极作为,取得可喜成绩。卧龙区将紧紧抓住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顺应趋势、主动作为,发挥优势、奋勇争先,持续实施文化强区战略,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加快文化旅游大区向强区转变,为建设新型区域经济中心贡献卧龙力量。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区域生态高地

南阳理工学院范蠡商学院副院长 吕晓军

南阳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区域,淮河的生态涵养区,秦岭-伏牛山、桐柏-大别山生态屏障。因此,提升南阳市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区域生态高地具有重大意义。“十四五”期间,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防”“治”“建”“调”“管”,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用创新引领绿色发展,科技创新通过资源节约、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引领经济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推动绿色生活方式与绿色消费模式,从而实现绿色发展。目前随着电池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动汽车已经成为发展趋势,但南阳很多企业主要还是以燃油车配套为主要方向,并没有及时跟上产业的发展步伐。在电动汽车应用方面,政府仍然需要利用多种手段引导消费。另外,随着光伏发电的单位发电成本低于火电的发电成本,光伏产业的大发展时代也来临。科技创新引领了产业布局和消费模式的变化。政府和企业都需要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

开放条件下建设创新高地、文化高地和生态高地。中国的竞争优势在于产业配套能力和强大的消费市场。因此,要分行业绘制产业链图谱,从全球产业链中寻找南阳的竞争优势。把握全球科技产业的发展方向,前瞻性的布局新能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为南阳实现弯道超车奠定基础。在开放条件下,以培育强大产业配套能力为突破口,实现产业的优化转型升级,为创新高地、文化高地和生态高地建设提供产业基础。

构建政府、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体系。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及制度保障作用,以清洁生产为导向,大力发展生态型工业企业,增强个人环保意识,推动绿色生活方式与绿色消费模式。

与此同时,当前产业融合现象层见迭出,是当前产业经济在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尤其是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南阳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各应该结合各地特色实现文化与旅游、农业与旅游、大健康与旅游等的融合发展。

 

以重大支撑项目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

宛城区常务副区长 陈明远

     “十四五”时期是河南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南阳建设新兴区域经济中心的起步阶段,更是宛城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设新阶段现代化强区的关键时期。宛城区将以项目为支撑,抢抓机遇,奋勇争先,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为南阳建设新兴区域经济中心贡献宛城力量。

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助推高铁站片区产城融合发展。高铁片区是南阳的新名片,是展现南阳大城市形象重要窗口,也是建设大城市的重要载体。宛城区投入资金20多亿元,圆满完成了高铁片区起步区建设,保障了郑万高铁如期通车,打造了南阳城市会客厅。全区将秉承“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实施高标准规划引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健全产业体系,坚持城市建设和产业培育协调发展,努力打造枢纽集聚效应不断放大、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宜居宜业水平逐步提升的现代产业发展高地、绿色生态活力新城。

传承仲景精神、弘扬中医文化,全力推进医圣祠文化园项目建设。医圣祠文化园作为“九大专项”中建设张仲景健康城专项的重中之重,是建设新兴区域经济中心和大城市的有力支撑。当前,宛城区不等不靠,自我加压,扎实推进项目规划、融资、征迁建设等工作,短短3个月时间,征收房屋9.6万余平方米,全部完成一期征迁任务;3月18日,项目一期工程仲景书院正式开工。项目建成后,将基本恢复清末医圣祠图志记载的灵枢阁、素问亭、内经楼、梅花亭、桂花轩等十八景观,形成集医药养、产学研于一体的中医药文旅综合体,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基地和世界中医药文化地标。

厚植文化底蕴、铸造城市之美,激发南阳古城建设新活力。南阳古城项目是市文旅重大专项标志性项目,全区坚持高标准规划编制、持续推进护城河综合治理工程、加大招商融资力度,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进古城功能完善和转换,进一步优化古城人文环境,实行古城保护和城市发展相融合。至目前,项目已投入资金14亿元,征迁房屋15万余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