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区梅溪街道改善出行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文化宫西街将大“变脸”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王涵)压路机、沥青摊铺机往来穿梭,空气中弥漫着尘土和沥青的气息,已铺沥青的半幅路面正在向前延伸……3月25日,市中心城区文化宫西街,正在进行一场“变脸”运动。
以前,文化宫西街人行道破损严重,雨污合流,下水道经常堵塞,违建房屋占压红线,严重影响周边学校学生、居民出行。卧龙区梅溪街道按照全区“三网四化五极”战略部署,对文化宫西街进行从“天上到地下,立面到平面”的全方位改造。改造完成后,文化宫西街将变成主路宽8米,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两侧各6米,绿化带2米的靓丽街区。
“早就盼着整修了。”附近一位蔬菜店老板说,这条路虽不长,但由于周边有大型商场和学校,人流量极大,糟糕的路况严重影响了附近商家的客流量。家住附近的李先生也非常苦恼:“一到下雨天,这条路便会出现污水冒溢、道路积水等现象,想出门都不容易。“
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在项目实施前期,梅溪街道专门邀请市规划设计院、市政部门专家等,结合自来水、电力、燃气、弱电等部门的规划现状,高起点、高水平做好文化宫西街改造提升规划,绘制了一张从“麻雀”变“凤凰”的蓝图。
同时,明确建设、监理、施工各方责任,办事处和建设单位派驻专人负责项目管理,现场积极协调调度各管线单位、参建单位及周边相关单位关系,每周五例会列出问题清单,全面梳理一周内的难点问题,针对问题的解决时限、解决措施、波及范围、具体内容,以及问题解决后将要达成的效果,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
“我们不仅仅是对道路简单加铺沥青,而是通过实施管线入地、雨污分流、人机分离、绿化亮化等工程,对道路进行综合提升。”梅溪街道负责人介绍,目前,强弱电、雨污管道铺设和下穿等工程已经完成,待道路绿化、亮化,门店招牌统一等工程完成后,文化宫西街将变成主路宽8米,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两侧各6米,绿化带2米的靓丽街区。
据了解,文化宫西街改造只是梅溪街道提升背街小巷工程之一。去年,梅溪街道已投入500余万元整修13条背街小巷。今年,街道将继续以卧龙区实施的“三网四化五极”战略为引领,重点整治背街小巷占道经营、乱搭乱建等乱象,实现常态化监管,使背街小巷旧貌换新颜,提升居民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