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内乡赤眉油桃沟—— 听油桃花开声音感受乡村振兴的节奏
作者:  特约记者徐海林

桃花红,梨花白,油菜花黄,老百姓的笑脸荡漾着暖暖的春光里。
又到油桃花开的时节,这里又成了花的世界、车的海洋、游客的天堂。人们畅享在花丛里,沐丝丝春风,吮吸着灿烂浓郁的生态,聆听着油桃花开放的声音,感受着大自然的造化。
这就是3月中旬的一天,记者在内乡县赤眉镇、绵延十余里的油桃沟看到的场景。
上个世纪90年代,这里的能人开始引种一种叫油桃的水果。几年下来,通过嫁接推广,这里的满山满沟,到处都栽上了油桃树,每到春季的三月中旬,桃花盛开,蜂飞蝶舞,花香浓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赏花、取景、写生、采风。久而久之,当地的人们习惯称这里为油桃沟。
人们说油桃沟是一宝地。2008年夏,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走进这里考察,看到满眼的绿色和潺潺的清流,赞不绝口,自言自语地说:“这里的生态真美啊!”以至于在考察结束离开时,温家宝总理还忍不住回头仰望那生态欲滴的绿色,说:“今天是我最开心的一天!”
温家宝总理说的这些话被随行的记者写进了报道里。
这里的人们引种油桃,漫山遍野地嫁接、栽种油桃,为的是在富了生态的同时也能富了腰包,过上好日子。因为这油桃花比一般的桃花壮,更比一般的桃花香甜;还因为这油桃是水果相对缺乏的中原大地在夏季较早成熟的水果,能抢占市场争到头筹。
但想法只归想法。曾经的油桃,除了绿了荒山荒沟、伴美了大自然外,并没给这里的老百姓们带来好的收成,因为这果实储存期短,并不像苹果一样。
尽管当地党委政府也想尽千方百计,但销售渠道总是难以打开。一个时期,也只是富了远方的桃贩子,而果农们尽管付诸了辛苦,但收入依然不高,享受的甚至是贫穷。
面对困局,当地党委政府也没有“朝令夕改”,支持果农发展油桃产业的思路不变、措施不改、劲头不减。县委县政府提出了“让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并整合涉农项目,全面加大对生态产业的投入,对这里的道路和沿路的村庄进行生态化改造,使这里的农家成为城里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带动油桃沟成为赏花、赏桃、赏风景的生态旅游产业,推动乡村生态游、吃农家饭、住农家乐、购农家货走向火热,一年四季游客不断。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县、镇更是致力于把油桃产业打造成远近闻名的生态扶贫产业。相关部门全面参与,提升油桃产业标准化建设水平,争创无公害油桃小区。县里的县长还积极主动为曙光油桃产品代言和直播,开辟互联网销售渠道,组织社会认购油桃树,使油桃销售搭上了时代的列车。当地的一家农业龙头企业牧原集团利用自己建立的“聚爱优选”电商平台,建立曙光油桃销售专区,面向企业在全国25个省份设立的子公司和更广阔的社会大市场,推介销售来自“原产地”贫困地区的优质油桃产品。
随着互联网电商销售的渐次扩大,这里的油桃产品再也不是远在深闺无人知了,甚至是刚刚挂果的油桃,就已经被各路电商“在树上”认购了。
油桃销路大开,果农收入倍增。这里的果农们家家户户都靠油桃“摘帽”了、致富了,有不少还奔上小康了。他们说自己“生活在这个好的时代,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当习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已经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时,这里的果农们沸腾了,他们说自己又赶上了乡村振兴的好时候,要努力拓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让油桃沟乡村振兴的步伐踏实而豪迈。
烟花三月看花海,赤眉桃花红胜火。眼下,放眼赤眉油桃沟,山前溪边的一座座小洋楼掩映在壮美的桃花丛中。游客们在这小洋楼里吃着农家饭,看着漫山遍野的桃花在渐次绽放,感受着现代农业带来的现代文明,乡村振兴的美景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