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城市生活,与家人分隔两地,这位来自新乡的80后姑娘张鹏云情系卧龙——
青春无悔扎根山乡教育
本报记者 于欢 通讯员 屈连文
卧龙区龙王沟风景区陡沟教学点的张鹏云老师是一位新乡姑娘,自2017年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以来,她视卧龙为第二故乡,放弃与在北京生活的老公和女儿,坚守偏远山乡教学一线,静心育人,书写着平凡而又感人的教育人生……
教学点来个“林妹妹”
3月19日中午,当记者一行来到龙王沟风景区陡沟村教学点时,正赶上这里的孩子们吃中午饭,张鹏云老师和其他老师们一道,为孩子们打饭、坐在教室里一起吃午餐。孩子们围坐在她身旁,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校长丁玉强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龙王沟人,提到张鹏云老师,非常佩服。他说,当年和张老师分到这里还有一位女老师,干了几个月,辞职不干了;张鹏云作为在外面大都市闯荡过的女孩,外表柔弱,能够在这偏远的地方,耐着寂寞,坚持下来,实在是不容易。在张老师班级,留守儿童就有11名,还有一名有智力障碍的孩子,她像母亲一样关爱每一个孩子,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和喜爱。
“她为了这帮孩子,自己的女儿却成了留守儿童……”和张鹏云搭帮的郭燕青流着泪讲述了她亲眼目睹的故事。有一次,她听到张鹏云老师接到北京务工婆婆的来电,原来上幼儿园的女儿发高烧需要住院,想让她请假回去。她在电话里流着泪安慰女儿并让老公请假送女儿去一医院……
龙王沟中心学校校长胡德年说,龙王沟风景区像这样的教学点有9个,为了让这些外乡人在这里任教的老师能安心从教,中心校要求学校在住宿、吃饭、校园安全等方面做好保障。
她把单调的生活过出了诗意
张鹏云告诉记者,1989年她出生于新乡市卫辉市一个普通的教师之家,受当乡村校长父亲的影响,打小就有当一名教师的梦想。2012年从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先后在北京等地务工,从事电商销售工作。2017年,当她获悉卧龙区招聘教师时,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报考了曾经求学三年的城市,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张鹏云所在的龙王沟风景区陡沟村教学点位于卧龙区的最北部,距离中心城区40多公里,属于浅山区,经济收入和交通等相对落后。该教学点共有1-4年级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4名,教师5名。张鹏云是目前唯一吃住在校的女老师,担任着小学一、二两个年级的数学课、一个班的班主任,同时还担任全校的体音美教学任务和为辖区残疾儿童从送教上门的任务。
“我也向往城市生活,但现实生活还要继续……”张鹏云微笑着说,她已经习惯了这里的“慢生活”:白天她和学生在一起,一起读书、一起吃饭,一起玩耍;晚上,她会读书、上网,和千里之外的老公、女儿视频聊天;周末,她会乘坐公交车去市区,逛超市,品美食、看电影;每逢寒暑假、五一、十一长假,她会回到北京和家人团聚,弥补作为妻子、母亲的不足……
“我感觉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能力恐慌,希望能加入名师团队……”说到今后的生活,外表平静、稳重的张鹏云侃侃而谈。她说,她原来考取的是中学历史教师资格证,来到这里后因为学校缺少数学老师,她改教小学数学课,又考取了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在基层教学点,人手少,参加教研、讲授公开课的机会相对较少,真担心将来自己到大学校任教不能适应。
夫妻俩想在南阳安个家
记者了解到,张鹏云老公家在平顶山叶县,两个人是在南阳上大学时认识相爱并结婚的,目前丈夫一家人都在北京务工,公公婆婆在新发地市场经营一家水果店,丈夫在一家餐饮公司上班。
丈夫小黄电话里告诉记者,妻子选择当一名教师,一开始他是不同意的;后来看到妻子坚持,同时也考虑到不可能在外打一辈子工,就同意妻子报考。2017年选择报考城市时,因为上学时对南阳这座城市印象非常的好,离老家叶县也不远,于是就报考了卧龙区的招教考试并顺利通过。
“太好了!我们要在南阳建个家,让她安心教学。”当小黄听说卧龙区为使乡村教师安心从教,正在建设周转房和保障房时,表示将和家人商量,回南阳找份工作,结束“牛郎织女”生活。
编后:
陪同采访的卧龙区教体局屈连文老师是个老教育人,见多识广的他对此也非常感动。
据他介绍,类似张老师这样的基层老师在卧龙区还有很多。近年来,卧龙区把教育强区做为全区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校园招聘、定岗招聘等多种形式,补进教师2000余人,特别是2020年一次性公开招聘教师800人,吸引了五湖四海、天南海北的优秀学子到卧龙任教。为了让教师安心从教、乐于从教,区教体局通过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等举措,激发了全区教师投身卧龙教育的豪情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