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放弃城市繁华生活,与家人分隔两地,扎根乡村教育——
青春无悔只为乡里娃明天更好
本报记者 于欢 实习生 刘玉杰
“农村的夜,和城市不同,静谧的出奇,也黑的出奇。若你一个人独住异乡,怕不?
反正我一个大老爷们怪害怕的!更别说女同志了!”
这是刚扶贫归来的友人付海厚极力向记者推荐一个“不怕黑”女教师新闻线索的开场白,效果不错,着实吸引人。
他还说,这个80后女教师放弃城市工作,与家人分隔两地,扎根农村小学,每逢寒暑假耗时十几个小时往返北京与南阳1000余公里,只为讲台下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神……
他说,女教师叫张鹏云,31岁,籍贯新乡,如今,她已在卧龙区龙王沟风景区陡沟小学任教4年,是驻村工作队和周边村民公认的“最美乡村老师”,其扎根乡村教育、守望农村孩子平凡而敬业的的奉献精神,值得媒体报道。
3月20日,记者迫不及待赶去认识这位张老师。
□扎根基层 只因热爱南阳教育
龙王沟风景区陡沟小学是卧龙区龙王沟中心学校下辖的一个教学点,拥有五名教师、四个年级64名学生,距离南阳中心城区30多公里,东邻湖光山色的麒麟湖风景区。赶到学校已是上午11时,张老师正在上课,校长丁玉强证实了付海厚的说法并盛赞:“为了教育,‘抛夫弃女’,够‘狠’!为了不混岗考取双证,够‘牛’!为学生花自己的钱,够‘傻’!为了方便工作,独自住校,够“胆”!”
韵致淑雅,一头齐刘海的张鹏云老师看起来还很文弱,和他人口中的“大胆”相差甚远。“我有啥好采访的,我就是一个普通老师而已”,面对镜头,张老师有点儿忐忑不安。
1989年出生于新乡卫辉市的张老师,2012年从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两年后她与来自平顶山的大学同学黄跃坤结为伉俪,并在北京帮忙操持老公家的水果营生。四年后,爱情结晶凯凯诞生。看着可爱的闺女,彼时的小张感到自己长大了。
她回忆起身为教师的父亲桃李满天下时的满满幸福感,她也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让自己成为女儿能够自豪的人。
2017年7月,一次偶然机会,她得知南阳正在招聘老师,在大学已考取教师资格证的她说服家人赶来考试。“在南阳读大学、认识老公谈恋爱,可以说南阳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非常喜欢南阳这座城市”,张老师回忆当年的举动如是说:“虽然在北京生活工作机会比较多,但我一直有一个教师梦,老公也理解,于是我便来当老师了。”
2017年9月,张老师如愿以偿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她和老公带着一岁多的女儿赶到卧龙区龙王沟风景区陡沟小学报到。
□4年坚守 用真情播撒知识种子
“很多认识的人都说我大胆,其实我也怕黑,”张老师说,由于老公需要回去工作,她一个人也无法带孩子,无奈之下,孩子被老公带回北京由婆婆照顾,住哪成了问题。所幸,好心的校领导将校内闲置的房让其居住,于是,张老师便把家安到了学校。诺大的一个学校,只有她一个人住,到了晚上,要强的她即使害怕也不对家人说,硬扛着。
热爱的力量是无穷大的,投身于教育事业的张老师将害怕转移到对本职工作的担忧上,她因自己没有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而专注学习,仅用了一年时间便考上了。慢慢的,晚上躲进小楼成一统、看书钻研业务的专注驱走了夜的黑、心里的怕,枯燥无味的时间愈加充实起来。
由于老师较少,负责一二年级数学课的张老师除了肩负班主任工作外,还担任全校的体音美教学任务。农村孩子得到的关爱相对较少,张老师用微薄的工资买来书和零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如妈妈一般的关爱。班里一个有智力障碍的孩子,本来属于送教上门的对象,由于父母均需要外出务工维持生计,在家无人看管的孩子只能被送到学校。好心的学校接收了孩子,张老师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悉心照顾,让这个刚入学时无所适从的孩子有所好转。
此外,大多数农村孩子的家长都要起早贪黑打零工,住在学校里的张老师简直就是他们身边的“好保姆活雷锋”。将孩子早早送到学校、晚上很晚接孩子,城市里的延时教育服务,在这儿早已实现,家长们很开心经常在群里夸奖张老师。尽管平添了很多繁琐,但张老师乐在其中。
爱是相互的,赢得孩子们喜爱的张老师也得到了家长们的关爱。同事郭艳青说,2018年冬天大雪封门,出门买菜几无可能,挂念着张老师生活的家长们有的送来了自家种的萝卜白菜,有的送来了在河里破冰打来的鱼……“这种事以前在学校从未发生过,可见张老师是多么得民心!”郭老师还说,张老师在学校年龄最小,不管是领导还是同事都对张老师呵护有加,她们非常喜欢这个爱岗敬业的年轻老师。
□亏欠家人 她把爱都给了农村娃
送走孩子们、关上校门,这个远离城市喧嚣的校园,好像是这个世界最安静的角落,让人留恋。张老师喜欢这样的生活状态:粗茶淡饭不要紧,只要你有热气腾腾的灵魂,生活就会很精彩。
寒暑假、五一节、国庆节,是张老师去北京与家人团聚的时间。“我庆幸遇到了好老公好公婆,他们也曾提过让我回去,但我总是说喜欢教书育人,他们也就不再勉强我,只是苦了老公和宝宝了”。
校长丁玉强回忆道:“这么多年了,只看到她哭过一次,她女儿生病了想妈妈,她心疼不已,我都打算给她批假了,但张老师擦干眼泪还是坚持上课。她呀,太伟大了!为了工作,把自己的孩子也变成了留守儿童……”提起家人时,张老师眼睛红红的,不愿意多说,她很愧疚,她憧憬未来,希望自己的闺女能以她为荣。
走下教坛,穿上漂亮的小黑裙、登上高跟鞋、涂上口红,她也是一个爱美爱吃爱玩的80后小姐姐。每逢周末,她都会搭乘路过校门前的公交,到“自己非常喜欢的南阳”去买点书、逛吃逛吃大美南阳,偷得浮生半日闲。
她喜欢听王菲的歌,尤其喜欢看书,她告诉记者,她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她想让记者多去报道那些农村孩子,让更多的人关注农村孩子,因外她知道知识改变命运,她好想让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能更加全面茁壮的成长……
说起未来的计划,张老师说:“谁都不想两地分居骨肉分离,如果有可能,我想在南阳安个家……”
编后:
随同一起采访的卧龙区教体局屈连文老师是个老教育人,见多识广的他也被深深感动着,他说将想尽一切办法帮张老师给这些农村娃娃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更好的消息是,卧龙区为了让乡村老师安心从教,正在建设周转房和保障房,未来基层老师的福利将会更好。让我们为这些基层老师加油喝彩,让我们想方设法为农村孩子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
张老师和学生在一起 记者 于欢摄
张老师在上课 记者 于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