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距古渡口 惯看秋月春风
作者:  通讯员

    (走遍南阳)

    唐河县源潭镇山陕会馆——

    雄距古渡口 惯看秋月春风

    通讯员  李付建

    唐河沿岸有一古镇叫源潭。想当年唐河通航之时,这里也是商船云集、繁华异常,素有“小汉口”之称。

    如今,唐河还在,只是早已没有了航运,源潭古镇也因此失去了往日的繁华。虽说繁华不再,但集镇上倒也是店铺林立,仍有一份热闹在里面。

    每次来这里办事,我都喜欢一大早来到这个古镇上,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感觉古镇特有的风情。倘有时间,还喜欢到镇一中院里看看,看看这里的山陕会馆。

    说是山陕会馆,可没有社旗的山陕会馆气派、壮观,也就仅有大殿和殿前的两座铁旗杆而已。不过,这已经足够了!因为我每次都能从这些古物中找到建造者的匠心,并将这些感悟融于工作中,融于日常生活中。

    山陕会馆大殿的门是紧锁着的,透过窗户可以看到里面空空如也,让人顿生失望之意。失望之余,反倒能让人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居然能屏气凝神把大殿前檐这个小小区域仔细打量一番,以致流连忘返,颇觉意幽深远。

    你看那支撑廊柱的石墩,个个精雕细琢、造型优美。这些石墩的造型都分为三个部分:下面是插入地基的方形模样,如同须弥山一般;中间四个直角处却是四只双身子的狮子,它们的头部分别在四个角,然后两侧分身,又与另一角狮子的尾巴相连;最妙的是尾巴的连接处,或以葡萄玛瑙相接,或以菊花兰花相连;再上面就是狮子驮着的扁圆形石鼓,又恰似一个承露盘,只是在这个承露盘的四面又雕出梅、兰、竹、菊图案,用刀细腻、构图精美,恰似天工之作。

    顺着石墩上的柱子向上望去,那房檐下的斗拱也是另有一番风趣:斗拱规整如一,合力承载着上面的主体;斗拱外侧则雕成龙头,使整个结构看起来,就象是群龙合力承托着房顶,给人以雄浑厚重之感。

    感慨之余再看前檐两侧与石墩同高的内墙上的花砖,这些花砖无处不显露着生动之态、无处不显示着神功之妙:只见梅花、向日葵、牡丹等都呈立体怒放之态,浑圆饱满、栩栩如生;更有藤条、祥瑞以及人物故事都一样匠心独运,让人叹为观止。

    看完房檐下的天工之作后,一定要去看看大殿前面的铁旗杆——这两个铁旗杆均高二十余米,上有吊兜,还有挂旗帜用的铁钩;这些吊兜、铁钩均以优美造型示人,就连旗杆的连接处,也做有爬旗杆的假人加以掩饰,尽显其美;旗标底座做成两只栩栩如生的狮子,威风凛凛,不可侵犯;狮子背上各有一个雕饰布囊,一只上面绣着蛟龙腾云图案,另一只上面绣着飞凤牡丹图案,所做之处无不细致入微、无不精美绝伦。

    其他地方仍有神来之笔,就不必一一细说了,仅仅这几处所见,足以窥知前人做事之精细、追求之高洁。也许这些做工在曾经的那时根本不算什么,但在满是钢筋混凝土、满是电脑雕刻的现代,这些饱含在一砖一瓦、一花一草中的匠心,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这就是“匠心”!我们需要既有传统又能传承的东西,我们呼唤“匠心”,我们需要坚守“匠心精神”。

    与其他保存较为完好的文物相比,源潭山陕会馆也许跟本不值一提——它就一直无声无息地沉寂于闹市之中——除了有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相伴外,也就是一些文物爱好者的疾呼了。好在,唐河复航工程已在按计划进行,随着唐河复航的实现,它的魅力必然会被更多人发现。

   

微信图片_20210316154012.jpg